【原创】广州这位“80后”现代农人用一颗大米改变乡村的面貌
语音播报


几场阵雨过后,从化风云岭下,1000亩水稻争先往上蹿。种稻子不下肥料,靠的是粉碎了上一季的秸秆埋在土里,以稻养稻;而穿梭在稻子之间的赤眼蜂则是特意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请来的,赤眼蜂阻碍了害虫的孵化,以虫治虫;水稻的生长几乎不用人工照料,它的一动一静皆被矗立在田间的传感器捕获,传回终端,形成“稻田体检报告”,农田科学家坐在办公室就可管理千亩稻田……这样一片神奇的生态农田屡次登上国际平台,长期在sunrise(JIC)联合创新中心展示。

农田的主人就是唐飞,34岁那年,他从房地产行业跨界从农。种植生态大米时,传统农民对他说“你们读书人这样肯定种不出来”;将人工智能引进农田时,团队对他说“我们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做不了人工智能”……但唐飞一趟又一趟往农业大学跑,一次又一次敲开了农业专家、人工智能专家的大门,在田间拍下一张又一张水稻、昆虫的照片。8年过去,艾米成为了5G智能农业的代表,唐飞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现代农人。

种一颗零化学肥料、零化学农药的大米

唐飞的故事从2014年讲起。

那一年,唐飞34岁,小女儿出生,同学推荐了他一款生态大米。小孩的奶粉要精选,衣物要精选,那大米也要,这个几乎不下厨的奶爸当即买了会员。回办公室和同事一说,几个男同事都拜托他帮忙买大米会员。“原来大家对优质大米有这么大需求。”小小一颗大米就此埋在了唐飞脑海里。

有一回,他和朋友去了清远一座海拔500米的山上。上了山,他发现了一大块平坦的土地,山间云雾缭绕,宛如世外桃源。但这条户籍人口有5000-6000人的村子,常住人口却不到200人。人外出了,土地就闲置了。回来之后,唐飞查资料发现,国内的乡村有很多这样的闲置土地。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租下来,自己来种植。

种什么呢?——生态大米。

在清远萌生的想法,最终在广州从化播下了种子。2014年年底,唐飞在从化风云岭脚下租下400亩闲置土地,开启了他的从农之路。

跨界种大米,唐飞跑了一趟又一趟农业大学。第一次冒昧上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敲开了研究室首席科学家黄庆的门。唐飞讲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憧憬之后,这个见惯了年轻创业者的水稻专家问了他一句:“你能坚持吗?”

唐飞点了点头。这次点头之后,连大米的种子是谷子都搞不清楚的唐飞走进了农田,种起了生态大米。最初,唐飞找了18个农民合作,聘请专业人士给农民授课,讲解生态大米的种植方法,唐飞提供土地给农民种植。

第一次专家课堂上,专家讲到种植胚芽米不使用化学农药、不使用化学肥料、不使用除草剂时,一个有着几十年种植经验的农民拍了桌子,跳起来说:“你们读书人,你说的我不懂,你这样肯定种不出来!”在推广生态大米种植的过程中,传统农民和现代的农民思想不断碰撞。唐飞甚至看到有的农民偷偷往田里放肥料。

这样不行,观念得改!如果没有成果展示,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但要拿出成果,就必须有人先试。传统农民不接受,那就请年轻人来。唐飞聘请专家培训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来负责管理农田。农民不需要对水稻的产量负责,只需按照标准化的流程种植大米,农场根据绩效给农民发工资。2015年,第一季胚芽米长出来了,销售完还回了本。自此,推广种植生态胚芽米的路就走顺了。

     图片来自受访者

如今,上造的水稻收割之后,收割机将秸秆粉碎,埋在泥土里,下造水稻插秧时,这就是最好的肥料,如此循环,上一季的水稻成为下一季的肥料,以稻养稻;从省农科院引进赤眼蜂,蜂卵寄生在害虫的卵里,吸收了虫卵的营养,害虫就无法孵化,以虫治虫……在从化风云岭的1000亩稻田里,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形成,这里的大米实现了“零化学肥料”“零化学农药”“零除草剂”。

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农田

一粒生态大米诞生之后,新的问题又来了。如何复制这种模式?如何壮大这个产业?

彼时是2016年,AI是当时最热门的词语。

“别人听AI就是一头雾水,但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AI可以取代人工,运用在农业上就可以解决劳动力的问题。唐飞一口气买了几台自动仪器放在了办公室,但是一个月都没有人碰过。

以前做生态农业,传统的农民不相信,现在搞智慧农业,自己团队的人都开始不相信了。一个年轻的同事对唐飞说:“我们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做不了人工智能。”

凭着一腔孤勇,唐飞去了北京找人工智能的专家。得到的消息是,人工智能用在农业领域从技术上来说行得通,但是不像工业、制造业,农业还没有大量的数据做支撑。

没有数据支撑?那我们自己搜集数据。唐飞带着团队回到了田间,拍照。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拍稻子,拍杂草,拍虫子……2019年,艾米团队引进了田间的传感器,机器拍取代了人工拍。田间还覆盖了5G信号。逐渐,艾米累积了6000多万水稻的数据。

如今,田间地头的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稻田的大气湿度、光照、雨量、蒸发量以及土壤温湿度、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等数据。传感器收集了相关数据,经5G传输到终端,之后经云计算处理和大数据分析,一份稻田的“体检报告”就生成了。农田科学家坐在办公室,通过精准数据就能实时掌握稻田的情况,照料稻田。

随着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技术的引进,2019年,由华为公司主办的第十届全球移动宽带论坛邀请了艾米人工智能农业在瑞士sunrise(JIC)联合创新中心长期展示。同年年底,艾米5G数字农田亮相印尼The Next Dev峰会,再次站上国际数字农业的大舞台。2020年年底,在广州的举行的世界数字农业大会上,艾米人工智能农业与华为再度携手,联合展示5G数字农田平台。

这一颗5G生态大米走到了国际的舞台上,但现代农业远不止于此。唐飞不仅希望种出一颗好的大米,还希望改变整个传统农业的面貌。

前几年,唐飞在江浙地区调研,在当地,他看到像纽扣这样小的产业都可以聚集起来做产业园,全链条的企业聚在一起,产生更大的效应。那为什么农业不可以呢?

乘着近年从化建设艾米稻香小镇的东风,唐飞以小镇为平台建设艾米研究院、艾米观光工厂、人工智能农业学院以及院士工作站,吸引了一批人工智能农业的企业和人才进驻,打造成“农智谷”,一边连接大大小小的农业企业,另一边连接全省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农业专家。他希望水稻种植业也可以像工业一样形成集聚效应,做成产业园。

雨后的稻子长势正猛,千亩的稻田几乎望不到边。站在这勃勃生机的田间,我问唐飞怎么理解现代农业。他说:“我认为未来的农场是无人化的农场,所有的农田都将成为数字的底座,各种各样的农机设备连接进这个底座,未来的农民一个人就可以管理两万亩土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韵桦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韵桦、何钻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汤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