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右玉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矢志不渝地植树造林,久久为功改善生态,将右玉变成了闻名全国的塞上绿洲,创造了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迹。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坐车沿呼北高速一路南驰,过杀虎口,进入山西右玉县境内时,一排排整齐的松树、小叶杨和扎在土里的灌木柠条映入眼帘,它们就像哨兵一样矗立在山脊上,守卫着长城以南的沃土。
2019年底,右玉县森林绿化率达到了56%,而这个指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仅为0.3%。处在毛乌素沙漠旁的天然风口,右玉县从前一年四季风害不断,当地民谣这样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沙堵门。”面对困难,右玉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久久为功,用数十年时间改变了家乡的面貌。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右玉植树治沙的故事,强调要发扬“右玉精神”。
右玉是古代战略要地,明代在此筑有长城和城堡。当时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为阻止他们南下,明军每年秋冬时节于长城内外放火烧荒、坚壁清野。加上原本就恶劣的自然环境,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右玉县森林覆盖率只有0.3%。
曾任右玉县政协主席的王德功今年已78岁,但对小时候见到的风沙肆虐景象仍记忆深刻。“9岁那年我和叔叔从右玉乡下走路去县城,一路上黄沙漫漫,遮天蔽日,就感觉地上根本没有路,只有沙,鞋子里都硌满了沙土。到县城后看到,三丈六尺高的明代城墙边上,连年堆积下来的沙土已经和墙一样高,牧民可以直接在城墙上放羊。”王德功对记者说。
昔日被黄沙掩埋的明代城墙
八年三战黄沙洼
面对恶劣的生态条件,右玉历任领导班子都把植树治沙当作头等大事来抓。1949年,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来到右玉,他和县长江永济一致认为,“人要在右玉生存,就得先让树在这里扎根”,于是开始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植树。据《右玉县绿化志》记载,从1950年春到1951年秋共造大片林1.6万多亩,零星栽植杨树达到169.37万株。
右玉土地贫瘠,为了提高树木存活率,人们先要挑着河泥盖在沙土上,之后再进行栽种,栽下的树还要面临风沙、干旱和严寒的考验。当地人都说,“在右玉,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
当时,右玉最难啃的“骨头”是黄沙洼,它是老县城北部一道长20公里、宽4公里的流动沙丘。1956年,年仅29岁的县委书记马禄元提出“以林促农,防风固沙”,组织了黄沙洼、苍头河等重点流域和40个山丘的绿化会战。但1957年刚立夏,一场八级大风刮了9天9夜,黄沙洼的9万棵树苗不是被连根拔起,就是被黄沙掩埋。这时上级又派来了庞汉杰担任右玉县的第一书记,马禄元不计个人得失,积极配合庞汉杰,他们与林业技术人员一道制定了“穿靴、戴帽、扎腰带、贴封条”的造林方法,在黄沙洼栽活了1.5万亩杨树林。用了整整8年,在三战黄沙洼后,这片沙丘终于变成了绿山岗。
今日黄沙洼
“煤饭碗”让位“绿饭碗”
其实,对于要不要继续植树,右玉的干部群众也曾有过争议。改革开放初期,山西各地纷纷办起了小煤矿,右玉也出现了“绿化已封顶”“种树已成功”的声音,有些人甚至认为“植树影响经济”。
右玉地下煤储量丰富,一些人劝时任县委书记袁浩基:“右玉是捧着金饭碗不要,地底下煤可多了,挖出来都是钱。”袁浩基回答说:“煤矿可以开采一点儿,但一棵树都不许动。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右玉的百姓尝到多年种树的甜头,真正享受到科学种树、以树致富的硕果。”
如今,右玉人已经实实在在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去年从大城市来的几个朋友对我说,‘我们来右玉洗肺来了’。”右玉县李达窑乡村民李云生自豪地告诉记者。2002年,李云生承包了1.2万余亩的荒地种树,其间一度欠下了七八十万外债,现在外债马上就要还清,李云生也找到了合适的盈利模式,“这里的生态变好了,我现在开始做林下经济,最多时养了100多头牛,牛吃松树下边的草,牛粪又给了松树养料。”李云生目前每年能挣30万元左右,未来他还准备依靠杀虎口景区搞农家乐和乡村旅游,“一到夏天,来杀虎口玩的游客就特别多,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前景的。”
山西省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右玉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孟永华:
右玉精神书写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改天换地的英雄史诗
“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右玉精神的高度概括。
右玉精神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样板。右玉精神诞生于建设新中国的时代大潮中,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改天换地的英雄史诗。72年来,右玉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头等大事,坚持以群众期盼为最大追求、群众福祉为最大政绩,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全力投入植树造林、发展经济的工作中,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态环境,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右玉精神是体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样板。右玉风沙成患几百年,如果没有新中国的建立,没有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没有团结起来干大事的制度优势,右玉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奇迹。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一棒接着干,终于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奇迹,也铸就了伟大的右玉精神。
右玉精神是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样板。右玉经历了为生存而种树到为发展而种树的变化,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右玉精神启示我们:只要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锚定生态建设,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就一定能够实现!
右玉精神是党的伟大精神在长期执政中传承的生动样板。右玉精神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等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当代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打造清水绿岸千里碧道
右玉人民用实际行动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广州也有这么一座小村庄,通过生态环境治理,村子面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竹洞村坐落于广州花都区赤坭镇,20世纪80年代末,村内的采石场每日烟尘滚滚,轰鸣声不绝于耳,道路泥泞不堪,村里垃圾成堆。2006年采石场关停后留下一个300亩的竹洞湖,周边杂草丛生,生态环境亟待修复。
近年来,广州坚持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土壤污染保护和修复、碧道建设等工作。在全市环境整治“一盘棋”的推动下,竹洞村的环境迎来巨变。一方面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了“厨余垃圾不出村”,形成了其他垃圾定点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分类处理“竹洞模式”,并向全市进行推广,井井有条的垃圾分类工作让村道整洁如新。另一方面,竹洞村围绕着竹洞湖修建一条2公里的碧道,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竹洞村环湖景观公园。伴随着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竹洞村的产业也日渐兴旺,形成了高端苗木种植、展销等发展模式,并借助丰富的生态和人文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昔日“脏乱差”的小村如今成为人们眼中的“宝藏村庄”。
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邱伟荣 摄
清水绿岸、千里碧道、蓝天白云、四季花海……广州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实现新进步,美丽景象比比皆是,市民幸福感节节攀升。“十四五”期间,广州将继续统筹生态空间布局,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建设城在水边、山在城中、绿在四周的生态宜居环境。(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晓宜)
温馨提示:
登录新花城客户端“跟着总书记学党史”学习教育平台,学知识,做习题!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指导: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广州日报
协办: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策划:杨清蒲、周成华、林明
执行:赵东方、余靖、汤新颖
统筹:王菁、张毓、王晨阳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署名除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