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湾区 红色印记|杨匏安: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语音播报

前言


大湾区,大未来。广州日报湾区部与微社区e家通将推出《活力湾区 红色印记》全媒体系列报道,以一个个红色景点、遗址、纪念馆,串联起一段段“红色故事”,在故事讲述中,缅怀革命先烈、汲取前行动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自马克斯氏出,从来之社会主义,于理论及实际上,皆顿失其光辉,所著 《资本论》 一书,劳动者奉为经典… …马氏以唯物史观为经, 加之以在英法观察经济状况之所得, 遂构成一种以经济的内容为主之世界观, 此其所以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也。”


1919年11月11日,广州出版的《广东中华新报》刊载了一篇题为《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以下简称《马克斯主义》)的文章,只有三百多个字,却荡起不息的涟漪。从这一天起,一直到当年的12月4日,《广东中华新报》分19次连载了《马克斯主义》。这篇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文章,掀开了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序幕。而写出这篇文章的人,就是杨匏安。


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广东中华新报》是民国时期广州一家进步刊物,报社位于广州西关第七甫58号(今荔湾区光复中路一带)。


许多传媒业的“之最”都是在广州创下的。例如全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机关报——广州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红旗日报》(前身是16开4版小报《红旗报》),中华全国总工会的第一个机关刊物——《工人之路》周刊,都诞生在广州。而西关一带,在上世纪初早期是报馆林立之地,在推动国民革命意识觉醒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杨匏安,1896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北山村(今属珠海市),1914年毕业于广雅书院,1915年东渡日本横滨求学,其间接触到西方各种流派学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日文译著。次年,杨匏安从日本回到家乡,后在澳门当家庭教师。约1918年至1919年底,在广州时敏中学任教务主任的杨匏安受《广东中华新报》社长容伯挺、总编辑陈大年聘请,担任专栏作家。这段时间,他发表了多篇译述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其中《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斯主义》共分 19 天 ( 十九段) 刊登( 其间缺 4 天) , 现存文字15段, 约 5400 字。《马克斯主义》一文和杨匏安其它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一起,奠定了杨匏安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的历史地位。



“《马克斯主义》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几乎是同时发表,同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光辉文献。”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吴石坚介绍道,“杨匏安是马克思主义在华南传播的先驱,也是五四精神在华南传播的先驱。”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曾庆榴在专文中指出,《马克斯主义》发表的时间比较早, 是紧随着 《新青年》 的 “ 马克思研究专号” 发表的,本身是对李大钊在北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迅速回应,“作为广东地区第一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杨文确有耕荒播漠的意义。”


一座成为“华南明灯”的红色文化祠堂


杨匏安提笔写下《马克斯主义》时,正住在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的杨家祠。1918年至1927年,杨匏安在广州工作、战斗的这十年间,主要就是居住在这里。


杨家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为纪念北山杨氏始祖杨泗儒,被命名为“泗儒书室”。它原为珠海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也是杨氏子弟到广州读书应试的寓所。祠坐北朝南,前后二进。当时祠的西边为杨家祠道,紧邻两广总督署,即今广东省民政厅;东边为新丰街,前临司后街,即今越华路;后边为兵营。祠的东侧有附属房屋。前座面阔13米,进深9.5米。前后座都有带阁楼的耳房。现仅余前座。



2018年12月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召开保护修缮杨家祠工作会议,决定从省政府城乡资源保障工作专项经费中拨出915万元,用于杨家祠现有住户搬迁安置、文物本体修缮、周边环境微改造以及陈列布展等方面。


2019年4月30日,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在此正式开馆,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杨匏安旧居”也于同日挂牌。在开馆仪式上,杨匏安的儿子杨文伟动情地说:“父亲杨匏安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对党要忠诚,对信仰要坚定不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现在,经过修复后的杨匏安旧居陈列馆,除了保留杨家祠原本面貌,还通过写实绘画与VR虚拟的呈现手段在祠堂北墙复原了杨家祠后座与相邻天井的原貌。在杨匏安曾经居住的东厢阁楼,则采用民国复古桌椅、文房用品修复,设置一盏常亮的油灯,复原了杨匏安在书房挑灯工作的场景,寓意杨匏安虽已离开,但他的革命精神和宣传创作如同案头的明灯一般仍在燃烧和传递。


杨家祠是早期重要红色活动据点


据查证,杨匏安曾任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与陈延年、周恩来一起工作过,当选过中央委员,策应过南昌起义,革命踪迹还到达了南洋各地。由此,杨匏安主要居住地杨家祠也成为了中共广州党、团组织的一个重要活动据点,很多重要领导人都在杨家祠留下活动足迹。


上世纪20年代杨家祠拥有着多种革命活动功能:例如曾是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活动点、中共广东区委活动场所、黄埔军校招生时应考的中共党员报到地、省港罢工委员会给罢工工人发放各界捐款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邮寄广东团委收件处、中共三大筹备联络处、外地来穗中共党员临时住处、外地来穗中共党员医疗点。



1929年,杨匏安到上海党中央机关,参与党的报刊出版工作。当时他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通缉,在极端险恶困难的境况下,他丝毫没有动摇自已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忠诚与信仰。在公余时间,他积极从事编译工作,参考同志们从苏联带回来的东方劳动大学和中山大学的讲义,编译成20余万字的《西洋史要》,这本书也成为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写成的一部西洋史著作。随后,他再次以王纯一署名翻译了列宁和拉比杜斯著的《地租论》,这些至今仍焕发着光辉的珍贵著作,继续向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谛。


1931年,他因叛徒出卖在上海家中被捕,同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时年35岁。周恩来对杨匏安的革命一生作了高度评价,他说:“杨匏安为官清廉,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


【记者 郭仲然 卜松竹】

【摄影 胡瀛斌】

【编辑 楚韵】

视频制作 陈文杰 王维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