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广州如何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语音播报

广州如何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 李杨

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中国未来低碳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可以预见,全国将在五年左右集中迎来一大批达峰省市,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不仅是社会责任和挑战,更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机遇。站在城市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起点上,广州亟需紧抓“十四五”这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努力在全国达峰之前率先达峰,2030年在碳达峰基础上总量下降,进而为率先实现碳中和创造有利条件,通过不断激发绿色低碳的新动能,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以降碳为全面绿色转型总抓手,优化产业、能源、交通、建筑结构

要在未来30年左右完成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转型意味着很多领域实现根本性的低碳减排突破,将推动城市从行业到产业链全方位绿色低碳转型。其中,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这些领域的低碳化发展将是关键。广州属于制造强市,第二产业减排空间较大,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并且是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也是城市更新改造活动最活跃的城市之一。应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契机,以降碳倒逼产业、能源、交通、建筑结构绿色转型,通过在重点领域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增量,统筹推进经济体系整体绿色化、低碳化。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以更加严格的低碳约束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严格限制高碳产业扩张,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新兴产业。二是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量反弹,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型、安全高效、多元主体便捷接入的智慧能源系统。三是优化交通结构,推行零碳车辆和绿色运输。完善城市轨道、公共交通网络,优化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推进低碳共享出行,促进公路交通电气化、清洁化,加快氢能和生物制燃料在货运中的应用。四是优化建筑结构,推进城市绿色更新。广州新一轮城市更新需以碳中和为取向,有序推进老旧小区存量建筑低碳节能改造,加大绿色建材应用,推进新建建筑节能达标,加快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产能建筑规模化应用。


以突破高碳锁定为关键,推进绿色技术与绿色金融双轮驱动

由于规模报酬递增与学习效应,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技术创新模式存在路径依赖,高碳锁定效应使碳达峰与碳中和面临巨大转移成本,绿色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是“解锁”关键。然而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所需投资规模庞大,政府财政资金远远不能满足资金缺口。广州作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碳交易试点地区,如何发挥先发优势,让金融更好地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至关重要。

一是技术创新应该凸显“绿色低碳”属性。完善绿色技术评估与标准体系,健全激励绿色技术创新的财税、信用、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将低碳理念融入技术创新全过程,开展减碳技术、负碳技术、碳捕捉及封存技术等前沿性低碳技术研发,落实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发展。二是推动以碳金融创新为主的绿色金融创新。加快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继续深化完善广州碳交易试点、碳普惠制、绿色金融试点示范工作,鼓励开发碳债券、碳基金、碳资产证券化等碳金融产品,积极探索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创新,提高碳交易市场定价能力。三是促进绿色低碳技术与绿色金融市场有效对接。构建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和相关机制,放宽社会资本准入限制,完善多层次绿色技术创新风险投资体系,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绿色技术环境效益评估、节能低碳认证、投资风险评估等服务。


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为最终导向,改变公众高碳消费倾向与碳偏好

公众能源需求扩张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实现,不仅是生产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广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卓有成效、产业结构低碳转型领先,随着工业领域减排边际效用减小、减排成本上升,通过破解碳减排与个人消费自主性之间的矛盾,推动广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对于寻找新的碳减排着力点、缓解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减排成本带来的经济冲击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提高公众低碳意识。加强低碳宣传与教育,增强公众对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理解。二是加强信息披露。推进低碳节能产品认证,推广实施能效标签和碳排放标签,量化特定商品、特定行为的碳排放、碳足迹。三是充分发挥价格信号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如对各种能源消费实行阶梯价格制度,发展个人碳信用市场,支持个人积极参与碳交易、碳金融,加大对低碳产品的财税补贴力度等,建立公众行为改变与经济利益的因果联系。四是创新基于社区的激励政策。鼓励社区以削减排放总量、控制人均排放量为目标,自主制定碳达峰示范区或零碳社区规划,支持引入能源服务商、地产商、环保NGO等多元主体参与,并探索建立社区碳普惠平台,推动与碳市场逐步对接。


以提升碳汇水平为着力点,科学合理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与直接减少碳排放以及负碳、碳捕捉技术应用相比,生态系统碳汇不仅可以有效固定和抵消碳排放,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对于防止返贫和乡村振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州市碳汇基础良好,城市绿化在全国较为领先,近年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奖项,如何在推进城市绿化建设中提升碳汇水平将在我市率先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是构建城市碳汇体系。基于广州城市资源禀赋,挖掘各区碳汇潜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整合中心区城市公园、绿化广场,近郊白云山、海珠湿地等森林公园、湿地,远郊生态林区、自然保护区、农田林网绿化系统,以及独特的海洋资源区位优势,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农田保护和海洋管理等措施保护自然碳库,坚持推进绿化建设和提升碳汇能力并重,优化城市碳汇规划与布局。二是推广碳汇交易实践。进一步加强碳汇生成渠道、方法学等基础研究,提升碳汇项目开发能力,完善碳汇估测方法与管理制度,鼓励大型企业、组织、团体出资营造碳汇或自愿购买碳汇,拓宽碳汇交易渠道,完善碳汇定价与交易体系。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广州党建研究基地(中心)研究员;本文系2020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广州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