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元助力无障碍建设、助残就业探索新模式…广州残联多项行动为民办实事!
语音播报

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残疾人的生活不再困难重重;多元就业模式的打造,让残疾人的潜能得以挖掘,价值得以呈现……5月3日,记者从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获悉,党员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州市残联聚焦本市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积极组织开展了系列“我为群众为实事”实践活动,并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以及助残就业领域获得一系列突破和进展,正摸索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广州经验”。

广州市助残服务资料图。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加码,至今已投入逾1600万元

比起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建设,家庭无障碍环境一直是不少残疾人及老年人的“难言之隐”。一位行走不便的市民告诉记者,“当身体不方便时,家里其实同样需要一些必要的改造,但是找谁改造,如何改造一直是个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为进一步提高广州市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增强残疾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广州市投入逾1652万元,为6372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专项提升。据悉该项工作将按照“以人为本、按需改造”的原则,较之前实现了提标扩面。其中,土建类项目由平均每户5000元提高到最高不超过10000元/户,辅具类项目由平均每户1000元提高到最高不超过3000元/户。

项目负责人透露,为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广州市残联组织了各区残联安排专人负责,深入残疾人家庭,逐户实施需求摸查及登记,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组织专人团队了解掌握残疾人对改造及使用情况的意见反馈。目前,家庭无障碍改造所需资金已划拨到各区,各区已按有关规定程序确定了辅具类的服务机构和土建类的施工单位,据初步统计,工作量已完成超过50%。

而针对精神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的社区服务,也在今年开启了升级计划。记者了解到,自2006年建立社区康园工疗站网络以来,以精神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为主的各类残疾人得到了就近日间托养和简单就业服务,但随着社会发展,现有服务亟需升级。为此,广州市残联4月启动制订《广州市康园工疗机构管理办法》,在3个区试点开办融托养、康复、就业培训、支持(辅助)性就业于一体的2.0版社区康园工疗站,进一步提高日间托养机构康园工疗站的运行效率和社会效益,升级后,全市康园工疗站将为5000名各类残疾人提供高质量综合社区服务。

针对广州市残疾人寄宿式托养服务长期供不应求,市残联则加快建设广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星安居)。据悉,星安居建成后将提供1300个寄宿式托养床位。日前,广州市残联理事长陈学军带队成功通过了建设方案联合评审,专项工作办公室加紧与市、区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加快办理征拆和建设前期手续,确保该项目2021年底动工,比原定动工时间提前了半年。

拓宽残疾人就业层次,广州市打造多种助残就业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为提升残疾人就业层次,拓展残疾人就业培训渠道,结合残疾人身心特点,市残联积极推进广州残疾人数字科技就业培训项目。据悉,该项目作为广州市残联的重大创新成果,计划从2021年起,在接下来的10年培训不少于2000名残疾人,安置就业率不少于75%。

目前已按数字科技就业培训基地建设标准基本完成项目装修及开班开训准备工作,已完成数字建设、软件和视力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工程师等3个专业班首次招生共70名残疾人学员,拟于5月“全国助残日”期间举行开学典礼并展开培训工作,培训结束后将按综合考核成绩择优签订劳动合同。

此外,广州市残联3月份联系策划搭建“百企百艺 助残圆梦”为主题的残疾人公益艺术平台,邀请专业人士与残疾人创作者进行艺术合作和指导,打造艺术作品和衍生品,系列活动将持续打造成为广州的助残新品牌,促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力量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市域治理新模式,让企业成团,让残疾人圆梦,此项目已列为今年助残日项目之一。

日前,“非遗传承”项目广彩大师谭广辉到市残疾人展能中心、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参观,探讨开设广彩工作室、、市广彩艺术研究会定期交流指导事宜,双方希望发挥各自优势,培育广彩传承人,示范带动各区,探索残疾人就业新路径。而市残联亦与市文联召开座谈会,旨在链接残疾人艺术家队伍建设和残疾人特殊艺术潜能开发师资力量资源,推动更深层次的残健文化大融合。

让残疾朋友办理业务更便捷,更顺畅

此外,记者了解到,广州市残联实施《广州市残疾人康复经费管理办法》,梳理优化了基层服务事项,简化流程,减少资料提交,取消把服务协议、非医疗机构训练服务机构评估表和有关证照原件核验作为申办要求。在推进残疾人康复资助网办业务方面,已实现广东政务服务网、“穗好办”APP网上申请,切实做到残疾人康复资助“网上办、指尖办、马上办、零跑腿”。

为方便在广州市居住的外地户籍残疾人申请两项补贴,市残联亦推动实现了残疾人两项补贴“全省通办”、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在广州市居住的外地残疾人均可通过网上申请或就近选择街道办事处申请残疾人两项补贴。

而在为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组织评残医生提供上门评残服务方面,广州亦做到应办尽办,近两月上门评残预约751人次,咨询870人次;向社会公开残疾评定机构的信息,组织服务对象就近就便进行评残;与有资质的医院合作,对精神类特殊残疾类别的评残提供集中服务。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贾政 通讯员:穗残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彭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