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广东布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 粤港澳携手建设大湾区中医药高地
语音播报

4月27日-29日,粤港澳三地中医药工作者相聚在“岭南医祖”葛洪修道行医、著书立说的惠州罗浮山,以“主会场+香港分会场”的方式召开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大会围绕“后疫情时代中医药的使命与担当”主题,深度沟通交流、促进紧密合作,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助力塑造健康湾区。

据了解,大会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支持下,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广东省中医药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局、惠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孙达,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国医大师周岱翰、吕景山等来自粤港澳三地和广东省各地政府以及中医医疗、教育和产业界代表约300人在线上线下参会。

大会现场

重点推进在广东布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

2020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孙达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半年来,粤港澳三地政府在《方案》实施中积极创新,开拓进取,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孙达强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建立会商机制,加强平台建设,鼓励改革探路,探索共建共享,不断推动高地建设纳入中医药发展全局,并推动中医药内容纳入大湾区整体发展战略。

他希望,粤港澳三地抓住机遇、加强合作,高质量推进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一要持续推动融合发展,共同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二要持续推动方案落实,扎实推进中医药高地建设重点任务。重点推进在广东布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为香港首家中医医院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支持三地开展中西医协作攻关,以及鼓励港澳地区中医师来内地执业和简化港澳已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流程等任务。三要持续推动开放发展,化疫为机,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加快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各国抗击疫情,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医药参与广东确诊病例治疗占比超95%

“十三五”时期,广东围绕构建“顶天立地”的医疗卫生大格局,奋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介绍,全省中医床位数较“十二五”期末增长45.3%,地市级中医药管理机构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年诊疗量突破2亿人次。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东充分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医药参与省内确诊病例治疗的占比超过95%。广东驰援湖北的2495名医务人员中,377人来自中医药系统,研发“肺炎一号”等中药方剂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段宇飞说,将以打造中医药医疗、创新、人才、产业、国际化“五大高地”为抓手,粤港澳三地携手推进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为塑造健康湾区贡献中医药力量。

香港首家中医医院预计2025年分阶段投入服务

中医药是香港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特区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医药。在大会致辞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支持中医药业界共同抗疫。推出“中医门诊特别诊疗服务”,为康复出院的新冠肺炎病患在中医诊所接受免费的复康治疗,至今已有1200多名康复病患参与,诊疗次数7500多次。目前,香港特区政府正积极筹备兴建香港第一家中医医院,预计可以在2025年分阶段投入服务。

陈肇始强调,香港在回归以来一直背靠祖国,受惠于祖国的蓬勃发展,随着中医药在世界各地渐趋普及,香港特区政府将积极抓住中医药发展的新机遇,为塑造健康湾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大会项目签约

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捐赠仪式

下届大会将于中山举办

第一、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分别于2018年、2019年在深圳、珠海召开,粤港澳三地总共签署了27个合作项目。受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会延期至今举行。

本次大会举行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葛洪奖”颁奖、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捐赠仪式、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21个合作项目签署、交换文本仪式、三地行政高层圆桌会议、围绕中医药发展创新方面的主题演讲以及参观学习等。

在罗浮山主场,九位杰出代表收获了以“葛洪”命名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葛洪奖”,心情激动。

现场签约了21个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项目,包括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粤澳合作中药制剂发展项目、粤港澳惠州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等“重磅”。

围绕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使命和担当”,仝小林院士、刘良院士、周岱翰国医大师等20位行业大咖进行深入浅出的交流,从主旨演讲到圆桌对话,台下听得津津有味。

据悉,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将在广东省中山市举办。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粤杏林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