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自貿試驗區:抓好六件事,爭創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引領區
语音播报

南沙將如何打造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

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潘玉璋4月19日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作為廣東自貿試驗區面積最大的片區,南沙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更大魄力、更高起點推進改革開放,全面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對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強化制度集成創新,加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差異化探索,着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着力推進制度創新與產業發展融合,着力塑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和人居環境優勢,着力增強優質制度供給能力、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未來產業引領能力、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推進南沙「三區」融合發展,爭創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加快把南沙打造成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

一是更大魄力、更高起點推進改革開放,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加快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對標最高標準、最高水平,爭取實施更大程度壓力測試,探索推動區域性政策制度向主體性政策延伸、開放政策制度由邊境向邊境內延伸、由單項政策向系統改革延伸、由標準化向定製化轉變,推動在自由貿易協定(FTA)框架下,形成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體系。積極引領國際數字貿易新規則,深入推進全球溯源中心、全球優品分撥中心、全球報關服務系統等平台建設,打造全國性數字貿易公共服務平台。積極探索實施高標準的「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自由」。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對標國家、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爭取綜合授權改革試點。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探索開展「一業一證」改革,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不斷完善「三個零」政務服務機制,進一步健全行政管理服務「五個一」機制。創新數字政府實踐,深化重點領域「一網統管」建設。優化提升大灣區暨「一帶一路」法律服務集聚區服務效能,打造全業務鏈、一站式的涉外法律服務平台,探索與港澳地區司法規則交流對接。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以促進要素跨境自由便捷流動為特色,爭取佈局一批要素市場化交易平台,打造大灣區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深入推進土地管理改革綜合,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探索設立大灣區自然資源要素交易平台。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積極參與數字領域規則標準制定。

二是強化創新第一動力,打造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高水平建設南沙科學城。完善提升「1+1+3+N」科創平台體系,聚焦深空、深地、深海前沿領域,將南沙科學城建設成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建設國際化人才特區。深化人才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實行更加開放、更加便利的人才政策,加快集聚海內外「高精尖缺」人才。健全「住房補貼+人才公寓+共有產權房」住房保障體系。培育壯大科技創新主體。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長性的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以及眾多高成長性中小微科技型企業。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微企業創新活動。打造華南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高地。創建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建設南沙科學城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攜手港澳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搭建粵港澳創新創業合作交流機制,發展離岸創新創業,打造「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橋頭堡」。着力優化創新生態環境。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爭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充分發揮中國風險投資論壇等平台作用,營造「要創業來南沙、要創新來南沙」的良好氛圍。

三是堅持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大力度培育引進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產業鏈「鏈主」企業,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向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優化升級。實施更加精準、更具競爭力的產業政策體系,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平台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創新發展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碼化,建設大灣區數字經濟示範區。加快建設人工智能價值創新園區,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加速產業化。推進南沙(粵港澳)數據合作試驗區建設,啟動建設國家級自動駕駛與智慧交通示範區。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範基地,打造南方海洋科技新城。優化提升海洋主導產業,打造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群。培育壯大海洋電子信息等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濱海旅遊等海洋服務業,構建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優化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大力引進港澳一流服務型企業和機構,建設粵港澳專業服務集聚區。發揮南沙國際郵輪母港帶動作用,創建國家郵輪旅遊試驗區。

四是增強門戶樞紐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強化國際航運樞紐能級。優化港區功能佈局,加快港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與珠江口內及珠江西岸港口資源整合,共建世界一流港口群。健全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拓展啟運港退稅業務。探索與港澳共建大灣區航運要素交易中心,推動建設大灣區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供應基地。建設新型國際貿易樞紐。塑造綜合保稅區競爭新優勢,積極發展保稅研發、保稅維修、大型設備融資租賃。用好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政策,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和產業提質創新。持續發展跨境電商、對外文化貿易等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外貿高質量發展標杆。加強數字貿易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數字貿易樞紐港。深化服務貿易創新試點,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積極發展離岸轉口貿易,開展跨境貿易結算試點,探索適應離岸業務發展的稅收政策和監管模式。打造金融開放創新樞紐。高起點建設廣州期貨交易所,高標準建設國際金融島,高水平推進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會址等重點項目建設。大力發展跨境金融、航運金融等特色金融,攜手港澳建設全球飛機租賃中心。拓展自由貿易(FT)賬戶體系功能和應用,探索開展離岸金融業務。強化金融風險防控,打造智能化金融風險監測先行區。共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把握《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訂機遇,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攜手港澳建立實體化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加快籌建全球人道主義應急倉庫和樞紐。搭建海絲戰略功能平台和聯繫網絡,建設大灣區國際交往中心新平台。

五是推動「雙區」建設「雙城」聯動,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建設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實施綜合交通樞紐規劃(2020—2035年),加快構建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打造成為承載國際綜合交通樞紐的重要功能區、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交通中心及支撐國際化濱海新城的綠色智慧交通示範區。縱深推進與港澳全面合作。高水平推進粵港深度合作園,創建粵澳合作葡語國家產業園,為港澳經濟發展提供新空間。加快建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推動規則機制「軟聯通」,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完善粵港澳規則對接常態化交流平台。發揮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先行先試政策優勢,率先實施對港澳跨境服務貿易更加開放措施。推動人員交流「心聯通」,深入實施「五樂」行動計劃,高標準規劃建設粵港澳青年創業就業試驗區。打造廣深「雙城」聯動先行示範區。學習借鑑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率先複製應用試點經驗。積極承接廣深兩大核心城市科技創新、國際商貿、金融服務等功能輻射。加強南沙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聯動發展,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推動廣深聯動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積極服務「一核一帶一區」建設。打造服務「一核」核心平台,加強與前海、橫琴、濱海灣、翠亨、順德、南海等周邊地區合作,推動環內灣地區一體化進程。打造服務「一帶」引領平台,加強與湛江、茂名、揭陽、潮州、汕頭等沿海經濟帶城市合作,共同優化臨港產業佈局。打造服務「一區」聯動平台,加強與北部生態發展區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加強與海南自貿港在航運貿易、郵輪遊艇、健康旅遊、海洋科技等領域互補合作,加強與海南洋浦等重點平台戰略合作,打造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港灣聯動」先行區。

六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打造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示範區。高標準提升城市品質。對標國內外先進地區,優化城市空間和城市形態設計,打造具有南沙特色的城市景觀。建設高水平城市花園,彰顯嶺南鑽石水鄉、美麗花園城市魅力。促進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實施數字新基建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推進5G、物聯網、北斗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實施城市運行「一張網」管理。建設智慧城市平台,推進公共服務領域數據資源有序開放和共享。建設現代化教育新高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探索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大對示範性特色優質普通高中投入力度,加快引進建設一批優質教育項目。建設國際化教育園,開展港澳校際教學教研合作交流。積極引進優質高等教育和研究院(所)。全面推進健康南沙建設。建成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省中醫院南沙醫院、中山大學附屬(南沙)口腔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南沙院區)等高水平醫院,打造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區域醫療中心。構建醫療健康大數據平台,大力發展智慧醫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推動網格化管理與綜合執法高效聯動,不斷健全「小網格、大服務、精管理,一支隊伍管到底」基層治理工作體系。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促進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複議、訴訟等有機銜接。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耿旭靜 董業衡 通訊員 南宣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鄺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