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3阶段,肺癌精准治疗已成常态化
语音播报

正值“第27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在昨日举行的有关中国非小细胞肺癌精准治疗趋势的媒体沟通会上,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林冬梅教授等共同探讨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精准治疗的现状和最新进展,旨在推动NSCLC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助力实现对肺癌的有效防控。

肺癌是当前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第一的“头号杀手”。而在所有肺癌分型中,80%-85%的肺癌属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由于约70%的NSCLC患者在诊断时已是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肿瘤,不适于根治性手术,而在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NSCLC患者中,也有相当比例会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极低。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理念的更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策略得到了不断优化,尤其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开创了肺癌精准治疗的新纪元,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更长的生存时间,

吴一龙介绍,近二十年来,肺癌的治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多年前,那时首次告诉大家化疗可以提高晚期病人的生存率,但是疗效非常糟糕,一半病人的中位生存期只有在4~5个月,没有达到一年的。第二个阶段,是2002~2004年这段时间,第一次明确肺癌可以进行基因检测,找到某一个突变基因来针对性治疗,开启了中国非小细胞肺癌精准治疗之幕。随后,检测的基因种类越来越多,可以检测EGFR突变、ALK、ROS1,这时候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比化疗时代翻了几倍,中位生存期达到两年以上。第三个阶段是2005年~2008年,随着免疫治疗的出现,患者的生存期进一步延长。

吴一龙介绍,如今,精准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已经常态化,PCR检测方法准确、快速又便宜,可以覆盖八个基因,可以准确地筛选出适用靶向药物的目标人群,根据检测结果可以更精准地选用药物。目前,除了已知的EGFR、ALK、ROS1基因外,新近发现的肺癌驱动基因还包括RET融合基因,约1%-2%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携带RET融合基因,在中国,每年新发RET阳性肺癌患者约1.1万人。“这是一个重大发现,RET融合的患者拥有其他致癌性驱动基因的可能性低,被确诊时大多已处于疾病晚期,给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吴一龙指出,在近日发表的《2021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中,RET检测被作为I类推荐用于识别RET融合NSCLC患者。针对这部分患者,可以使用选择性RET抑制剂,可以大大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青梅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