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和会馆的朝向,竟揭露了它的建造年代?西关老建筑里还藏着这些秘密
语音播报

漫步荔湾,是否想过,荔湾的文塔为什么只有两层?永庆坊周边老建筑为何大多背向恩宁路?为什么西关老街总是七弯八拐?……


恩宁路骑楼街。资料图


4月17日下午,长期从事建筑史研究并参与西关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冯江带领着市民沿着泮塘一路走向永庆坊,以现场体验和讲解的方式,一一为大家揭晓这些有趣的岭南建筑“秘密”,立体呈现书本中的岭南建筑,将西关文化与阅读相融合,让岭南建筑“活起来”。


“游读”让岭南建筑“活起来”。


顺流而下,用“水”读懂岭南建筑


据了解,2021年湖畔读书节之齐赏岭南建筑活动采用“暴走+游船”模式,邀请参与的市民与教授一起,从仁威庙出发,徒步走过龙津桥、文塔、陈廉伯公馆、蒋光鼐故居在荔枝湾涌码头登船,经过荔枝湾大戏台、昌华苑、柳波涌、粤剧艺术博物馆到永庆坊码头下船,之后漫步前往永庆坊、恩宁路、八和会馆,然后进入钟书阁。


对于采用游船模式“游读”建筑,冯江解释道,荔湾以前很多建筑的建设方式以及风格都与水相关,所以要理解荔湾的建筑文化,必须要与荔湾的水系结合起来,而当坐上船才能更好地理解水系对于周边建筑带来的影响。


参与者们乘坐荔枝湾涌游船。


“西关是广州老城区重要的商贸聚集地,而说起西关地区的发展历史,离不开穿城而过的上下西关涌,这两条曾经影响着西关地貌生态变迁的河涌,如今已全部改建成暗渠,但他们对于西关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沿着荔枝湾涌河边,冯江以荔湾十八个甫的命名为例,分析了西关的水系与地名之间有趣的联系。


冯江以荔湾十八个甫的命名为例,分析了西关的水系与地名之间有趣的联系。


他介绍说,如果在地图上看,从第一津、第二甫、第三甫到十八甫,好几个甫的所在位置看起来毫无条理,但如果了解到这些地方历史上都有河涌和码头,沿着水路走,就能理解数字排列次序的逻辑。


“珠江受潮汐影响大,从主河道、主干河涌和支涌,然后再到水塘,潮汐的影响是逐渐减弱的,所以人们最早聚居的地方都是水塘边上或者支涌边上,这样既能‘趁潮’出行,又能降低洪涝带来的危险。”


冯江表示,荔枝湾周边的岭南建筑大多依水而建,因曾经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以陈廉仲公馆为例,院子里就有一个码头,“以前的船可以直接进到院子里,如果我们不理解水的流向和水位变化,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些建筑会在这里出现。”


荔枝湾周边的岭南建筑大多依水而建。


穿街过巷,用“人”读懂建筑变迁


在龙津桥旁,矗立着一座古塔——西关文塔。文塔寓意文运昌盛,坊间有传清代广东出过三位状元,他们在赴京赶考途经广州时,都曾到西关文塔祭拜祈福,所以这里也被传是最灵验的功名塔。


文塔。资料图


不过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三层文塔,西关文塔仅有两层高,这里是否有独特的意义呢?作为一名讲课风趣的教授,冯江在现场分享了他针对西关文塔收集的一些民间流传小“秘密”,更愿意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来各抒己见。


冯江分享了一些民间流传的西关文塔小“秘密”。


“对于一个地方而言,建筑风格以及材料的变化,还有居住朝向的变更都与整个区域的变迁密切相关。”


恩宁路骑楼手绘图。


沿着恩宁路以及永庆大街漫步,一路上冯江与大家谈到恩宁路不同建筑的朝向以及风格变化的原因。冯江表示,从青砖房到红砖房,再到西式建筑,建筑所用的材料以及风格可以让大家了解到他们建造的时间以及当时的情景。


永庆坊的建筑。资料图


“除此以外,大家有没有发现,为什么李小龙故居、銮舆堂还有周边很多老房子的正门都背对着恩宁路,而八和会馆的正门却是面向恩宁路的呢?其实这个也是城市变迁的一个过程,曾经水路是荔湾出行的主要工具,所以当年的房子都是正面面对河涌,而八和会馆以及骑楼街则是在恩宁路建成后才形成。”


八和会馆的正门朝向揭露了它的建造年代。资料图


冯江教授带大家“游读”八和会馆。


齐赏岭南建筑活动的最后一站来到钟书阁,冯江与一众参与的市民们一起在这里进行了一场简单的分享讨论。


游读团在钟书阁内分享讨论。


据悉,4月14至18日举办的“2021湖畔读书节”是荔湾区营造全民阅读氛围的一项新举措。荔湾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荔湾区计划将“湖畔读书节”打造为广州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希望更多市民能通过读书节爱上阅读。


“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兴盛至关重要,通过在全区大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引导人民群众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不断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负责人如是说。


【文字 荔湾区文明办】

【图片 广州荔湾发布编辑部 陈文杰】(资料图除外)

【编辑 邓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