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棉花打棉被 一针一线的温暖
语音播报

一床厚实手打的棉被,在过去意味着温暖、祝福;一套多彩绚丽的四件套,在现在,是对方便和个性的追求。

印象里,小时候每年冬天,奶奶总能从家里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拉出一个极重、铺满灰尘的麻袋,吹去表面灰尘,拉开,从里面扯出一张很厚、纯色的棉被。很重,这对当时的我来说,一个人是抱不动的。

奶奶会再找上一个好日子,把被子抖一抖,放在阳光下晒上几个小时。晚上睡觉盖着的时候,除了暖和,还能闻到一股“阳光”的味道......

由东兴一路进去,约莫着走个两三百米左右,道路的右手边,就有着一家手工棉被实体店,大门上方挂着棕底红字的招牌“东昌棉被加工店”,左边的墙上挂着一块牌子“订做天然蚕丝被”。

店里正中央放着一张弹床,右边的货架上放满了斤两不一的棉被,大门旁则搁置着一个棉线架,上面放满了各类的棉线。棉弓、棉锤靠着发黄的墙壁,店里唯一的大家伙“开棉机”则静置角落,老式大吊扇“嗡嗡嗡”地转着,平时开工的时候它才能歇息。约50平米的小店虽简陋,却处处充满着年代的味道。

听说我们来访的目的后,老板黄叔现场开工,边打棉被胎边聊起了自己和这家店的故事。

弹棉花

黄叔是清远人,1990年来的东涌。以前老家村子里有一家棉胎厂,村里老老少少许多人都跑去里头学手艺、谋生,他的父亲就是在棉胎厂学的这门手艺。黄叔年少时便跟着父亲,后来他自己也靠着这门手艺谋生,但都一直是“小打小闹”。直到1992年开了这家店,他负责技术活,老婆琼姐负责门店的经营,两人相互扶持着,把这家店开到了现在。

黄叔告诉记者,打一张棉被从撑棉花、弹棉、下线、铺纱、修边、磨棉再到最后的打包,大概需要2~3个小时,“下线一般需要两个人相互配合拉线;铺了纱,棉被怎么盖棉花都不会掉出来;磨棉的力气一定要掌握好,不均匀的话棉花会“跑”;收边最讲技巧,收不好整张棉被都没用了......”

图片

黄叔手里一边忙着,一边毫无保留地向记者讲解每个步骤的要领。

图片

图片

【弹棉】让棉花能够蓬松,是打棉被中最辛苦、最耗时的一个步骤。棉锤敲打、棉弓“嘣嘣”响,雪白的棉花瞬间堆成“雪山”。如今,这一步骤多半被开棉机所替代。

图片

【下线】主要为了固定住棉花,一般需要两个人协作完成。

图片

【铺纱】以往需要反复地拉线,现在直接用纱网替代。

图片

【修边】整理边角棉花、缝边角的线,边修得好坏直接影响棉被的形象、质量。

图片

【磨棉】用“棉滩”压实棉被,让棉花能紧紧“咬”住棉线,棉被才不容易走形。

图片

图片

【打包】2个小时后,在传统手工加机械的合作下,一张厚实保暖的传统棉被就成型了。

琼姐说,在沙田水乡,不管谁家嫁女儿,棉被都是首选的嫁妆。加上过去冬天比较冷,每年的下半年是生意的高峰期,尤其是11月到第二年的1月,除了订做棉被的,也有把棉被拿回来重新加工的,有时候一天需要做7~8张才能够赶得上交货。

琼姐透露,传统手工制作的棉被质量好,一张起码可以用4~5年,还可以拿回来返工,就又可以再用多几年。所以以前这一行很吃香,赚的也不差。

“但如今远远不行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冲击着传统手工制作,市面上陆续出现了款式多样、价格低廉的羽绒被、蚕丝被、化纤被等,让手工棉被行业逐渐走向了衰落,从事和传承打棉被这一行业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

琼姐告诉记者,除了这一些原因,铺面租金、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对这一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所以现在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做个3~4张,比较多的是熟客生意,很少会来一些新客了。”

琼姐觉得,虽然现在生意难做,但还是有些街坊会比较喜欢手打棉被,甚至有些客户老远跑过来订做,“前年就有福建的客户闻名而来打了两张带回美国用,也有香港客户来买,寄到西班牙给自己的家人用。”

记者了解到,由于生意难做,琼姐还出去找了一份工作,店里通常就只剩下黄叔一个人。偶尔琼姐和儿子空闲下来,会帮着黄叔一起打棉被,“小一辈有自己的规划,我们也不强求,只能说趁着自己还能打,就坚持打下去。现在越来越少人会这一传统工艺了,我们这一代打的人如果再少下去,这一行可能就真的没什么人会了。”黄叔感慨道。

图片【图文记者 陈亨攀】

【编辑 肖华】

视频:陈梦璇、陈亨攀

背景音乐:轻松俏皮活泼可爱流行音乐-快乐乌库勒(Happy Ukulele) 作者:Scott Hol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