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的丝绸|追溯大湾区厚重的历史渊源
语音播报

近日,

新书《三城记》正式上架。

该书由广东省博物馆

去年底同名大展结集而成,

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通过该书,读者可以透过来自博物馆珍贵藏品,包括外销画、丝绸布匹、手绘丝绸、家居用品、服装饰品等,了解明、清两代外销丝绸的重要性,追溯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深厚历史渊源,剖析三地如何透过海上丝绸之路连系世界各地以及探讨中国文化和艺术对世界的影响。

图:新书实拍


丝绸,早于公元前已见记载于西方典籍,无论是蜿蜒在欧亚北部商路的骆驼队中,还是行驶在太平洋的商船上,丝绸都是其中最重要的货物,是不断推动沿途地区在商贸和文化交往的动力。


图:石青缎地“宝生昌”号广绣花鸟大挂帐(局部)  清  丝绸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这些昔日在中国对外交往舞台上流光溢彩、熠熠生辉的丝绸,展现了岭南丝绸文化的别致风情,叙述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影响,让大家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重要代表。早在两千多年前,丝绸通过陆路和海路向海外传播,形成连通东西方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

16 世纪以来,世界航路逐渐贯通。由于世界市场对中国丝绸的喜好和追求,中国生丝和丝绸成为最重要的大宗外销商品运销世界各地,形成了面向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国际性丝绸贸易局面。

制丝图稿本  庭呱

1844 年  纸本水墨素描

澳门博物馆藏


绸生产

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全球拓展为中国丝货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以环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岭南地区,蚕桑养殖、丝绸生产呈现出高度商品化和专业化的特征。

浴蚕

浸洗蚕子,汰选蚕种。


二眠

蚕发育到一定时期,不食不动,直至蜕皮为眠蚕。


大起

蜕皮的蚕为起蚕,这时养蚕人会给蚕开始喂大叶。


明代以来,在海外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传统的丝绸生产重镇江南地区和新兴的珠江三角洲一带丝织业生产高度发达,丝绸品种丰富,花色样式繁多。大量精美的丝织品被整匹整匹地从广州口岸运往欧美各国,广泛地应用在当地室内家居和服装面料上。虽然部分提花织物带有来样加工定制的西洋风格,但由于特殊织物的织机需要重新装造,费时费工,因而销往海外的提花织物仍以中国传统织物的品种和花色为主。

图:新书实拍


手绘丝绸

基于生产周期和成本的考虑,广州的手绘丝绸和刺绣丝绸的商品化生产得到飞速发展。清代外销手绘丝绸的面料多为纱、缎、罗、绢等胚绸,底色以浅色或本色为主,纹样大多是花卉植物图案,或以欧洲人热衷的中国物品点缀其中,或直接按照欧洲流行的花样进行绘制,这些胚绸多在广州作坊内手绘加工。

黄纱地彩绘花卉纹匹料  清  纱

广东省博物馆藏


白地丝绸手绘花鸟壁纸   清  丝绸

广东省博物馆藏


刺绣丝绸

清代是广绣发展的全盛时期,为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有的绣庄、绣坊自行设计图案,绣制样品,供外商选择;有的则按外商提供的图案或样品,专门加工定制。这种中西融合的外销绣品深合西方人的审美趣味,曾一度引领欧美的社会时尚。据1913 年《南洋劝业会报告》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经由粤海关输出的绣品价值白银49.7 万两,“吾国绣品外销洋者,广东最多”。

“广东彩元绣庄”绣八仙贺寿围屏  清  木、丝绸

广东省博物馆藏


红缎地广绣花鸟围屏  民国  木、丝绸

广东省博物馆藏


白缎地广绣孔雀纹插屏  清  木、丝绸

广东省博物馆藏


黑缎地广绣花鸟挂屏  清  丝绸

广东省博物馆藏


石青缎地“宝生昌”号广绣花鸟大挂帐   清   丝绸

广东省博物馆藏


红绒地绒线绣寿星挂件  清  丝绸

广东省博物馆藏



米色缎地“宝生昌”号广绣花鸟纹窗帘  19 世纪  丝绸

广东省博物馆藏



杏黄色缎地广绣缠枝花卉纹床罩

18 世纪  丝绸

广东省博物馆藏



黑缎地绣亭台人物纹长上衣

民国  丝绸

广东省博物馆藏


通过该书,我们可以更加了解,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是大湾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桥梁,是推进世界丝绸贸易的重要枢纽。丝绸的制作和贸易,推动和见证了粤港澳三地手工业的发展,对传承发展的丝绣技艺,塑造和丰富湾区文化内涵、增强并提升湾区文化软实力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城记》

广东省博物馆

岭南美术出版社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广州日报·新花城通讯员 李青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