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上,最后一缕生命气息飘散,有一群人悄静而至,将遗体妥贴运至太平间暂留,等候殡葬车送往后事流程。
即将40岁的湖北人陈迪彪已经在广州的医院里呆了近10年,为6000多位死亡提供了“中转站服务”,说起太平间管理员一职,他说“要有一颗尊重的平常心”。最大的职业感悟是,死亡能拉近所有的不平等,生命脆弱,平安健康值千万金。
无数个“35分钟”
电话响起,ICU有一名患者救治无效去世,陈迪彪与两位同事花了15分钟穿好防护服,先给冷藏冰柜消毒杀菌,再推着遗体载具——转运推车出发。
沿着专门通道赶到床前,与护士、家属初步沟通后,三方核对死亡证,细心用空信封装好;核对病床号,检查遗体,将手术创口在死亡证后标明,再一次三方见证并签名确认;等家属暂离,陈迪彪带着同事进入遗体料理环节,包括穿衣或将病号服换成自己衣物,使用夹板、尸单等最大限度恢复生前体貌,然后用裹尸袋打好包,转移至遗体载具,特殊材料用的裹尸袋可防体液血液泄漏。
准备妥当后,家属与他们一起将遗体送往太平间。
他们使用的是隐秘的专门电梯、特殊通道,两人推车,一个在前开路,“麻烦让一让,特殊运送……”这样的话撒在一路上。
到太平间,门、柜、抽屉的锁分别被团队三人打开,将遗体转移至冷藏冰柜,在遗体接运登记表填妥日期、科室、太平间接收时间、死者姓名、性别、年龄、死亡证编号、是否有遗物后,家属签名确认。陈迪彪拨通墙上公示的广州市殡葬服务指引上的电话,请家属接听,通过殡葬车来接运,“家属不能慌,也别信什么代办,指引上流程明确,拍下来,一步步办理就好了”,他安抚着说。
一般接运车6-8小时才来,家属不用等在医院,“您看,这里全是摄像头监控,三把锁是三个当班的人分别拿钥匙,别担心遗体损伤或遗失。”陈迪彪解释,接的车来了,还会在监控下再核对,登记来接收的人、车牌号等。
这样的流程下来,陈迪彪跟同事与每位死者平均“接触”35分钟左右,长年累月默默地提供着从病房到殡仪馆间的“中转站服务”。
“我予以尊重,他们教我珍惜”
2012年转业至今,陈迪彪在医院里呆了将近10年,接收、送走了接近6000多具遗体,他直言,开始时对“太平间管理”这份工有好奇,坚持至今“觉得自己挺棒的”。
“送死亡者最后一程,有人忌讳,但总得有人做不是?”陈迪彪回忆,当时战友们商量着成立了物业公司,自己先是在另一家医院,2018年通过招聘,进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太平间。
整整从业三年后,他才敢告诉妻子“真相”,之前一直只说是“医院保安”。他至今还记得,妻子愣住了,停了一会才问他:“要擦身吗?要帮换衣穿衣吗?有没有做好防护?……”他连忙将医院感染防控培训、系列管理制度等所有的全“交代”,妻子还追着他叮嘱:“你是共产党员,又曾是战士,可千万不能收红包、黑钱!”
“她真是贤妻,对吧?”陈迪彪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其实,不用妻子叮嘱,陈边彪与同在省二医的近30位同事们都深有感触,一句话就是:“我予以尊重,他们教我珍惜”。
每趟“中转服务”,他们总是快速出动,为的是减少对其他病患的影响;行事利落而细语,体贴着正陷于刚失去亲人的惊惧悲痛里的家属;就连穿衣,除非家属强烈要求,否则全程家属不动手,因为毕竟遗体衣物穿脱难,划损后失却尊重。
“尊重”二字,是陈迪彪们坚持予以新逝者的安息礼物。偶尔会有家属要求在太平间存久些,好让最亲的人来见最后一面,陈迪彪非常耐心地沟通:太平间冷藏冰柜是零下18度,而不是殡仪馆冰柜的零下三四十度,三五天遗体就可能产生青斑,对逝者而言既失尊重也不体面。
“服务过”无数新逝者,陈迪彪最大的感受是生、死是最大的平等。有一位逝者,生前是做企业的老板,拼事业却突然猝死,心梗加上脑梗,花了很多很多钱想抢回命却未果。还有一位10岁的女逝者,普宁人,因为癌症折磨,尽管家人带着她辗转求医,最后还是少年离世。更别说看到很多突遭车祸等意外的人,可能连一句话都没留下,亲人们哭断肠。
“新生到这世上,没人知道这辈子喜悲多少;从这世上离开,没人能带走一丝一毫。”陈迪彪说,所以人生在世,与金钱、权势相比,平安、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不逼着孩子光顾着学习,欢度童年时光;家人间好好相处,享受在一起的世界;陈迪彪甚至为家人订制了一套身体锻炼方案,自己带头日日锻炼一小时。
“近10年,经手接送6000多人,我小时候根本不相信会有这么多人死去,可生命就是如此脆弱。”从医院隐秘的角落——太平间走出来,讲述“生命中转站”的故事,陈迪彪最希望,在世时,人人珍惜生命,爱惜身边人;离世后,人人尊重逝者,那是生命在这世间最后的形态。
统筹策划:翁晓鹏、张伟清、黎蘅、陈向军、张青梅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周颖怡、朱健、黄怡辛
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铭曦、陈忧子、苏俊杰
剪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铭曦
海报设计/周振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