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探路”| 广东木偶戏不断自我革新,留住“传承者”还需各方扶持
语音播报

广东木偶戏一直以来都不断培养着自己的“传承者”。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当时濒临“断层”的木偶戏,至今已经完成了数代木偶戏演员之间的“传承”。

“广东木偶剧团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在别人还没睡醒的时候,在别人还没看到前进的路的时候,已经在全国独树一帜,在进行新的探索了。”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崔克勤说。

不断进行自我创新的木偶戏,在文化自信和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下,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与此同时,年轻演员待遇较低的问题,也成了广东木偶戏传承发展的一大“阻力”,需要各方的扶持,才能令更多的人才涌入到广东木偶戏的文化传承中,并留住这些人才,“才能有更好的机会发光发亮。”

崔克勤(资料图片 摄影/杨耀烨)

正月十六是一个周六,上午10:30,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开始了春节以来的第一场表演——人偶剧《再见灰姑娘》。

在剧场内有着不少的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到现场观看。“我们经常会买第一排的位置,孩子受到的干扰更少,专注力也会更高。”一位年轻妈妈告诉记者,想比较其他几个出演儿童剧的剧场,这里的第一排会相对好买一些,“价格也更加亲民。”

剧场舞台下,大观众和小观众都看得津津有味。

“可能上次看《真假孙悟空》时他被吓到了,现在似乎还没怎么缓过神来。”另一位年轻妈妈抱紧怀中四五岁的儿子说。说着,她儿子又往妈妈的怀里钻了钻。

《哪吒》剧照

木偶戏受到多元文化“冲击”

1956年,广东省木偶剧团创办成立,集结了一批来自粤西的木偶表演和木偶雕刻艺人,以及一批新文艺工作者。

在他们的通力合作下,全面继承我国木偶戏的优秀传统艺术,并多方面进行改革新创造,使岭南木偶戏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从木偶造型、道具服饰、操纵表演技艺到音乐唱腔、舞美、灯光等,都努力追求艺术的和谐统一,逐步形成独特的岭南木偶艺术风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广东木偶戏也受到了来自各种各样形式多元文化的冲击。“我感觉那时的木偶戏也进入了一个低潮期。” 广东木偶戏表演艺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原广东省木偶剧团)艺术指导崔克勤回忆说,从1975年进入广东省木偶剧团,他那时已经见证过了木偶戏的“辉煌”,而当时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变向市场经济,包括木偶戏也同时需要适应市场。

“那时我们就排了许多小节目,到宾馆、歌舞厅、酒楼等场所进行演出。”崔克勤说,那时既有剧场的节目,也有广场的节目,也有歌舞厅、宾馆、酒楼的节目,大量节目的场所也进一步适应了市场的需求。

“但是,同样也是由于市场的需求,不少的木偶剧团也因此走上了一条‘歪路’——人偶剧逐渐代替了木偶剧。”他说,相比较木偶剧,人偶剧由于当时更加受到观众的喜爱,所以许多木偶剧团索性就“转型”成了人偶剧团,不再搞木偶剧团了。“这点广东省木偶剧团还是比较清醒的,木偶戏是根本,尽管创作了许多人偶+木偶的剧目,但是招牌的剧目仍然是木偶剧。”

《垃圾大战》剧照

濒临“断层”招收“传承者”

由于木偶戏观众市场的“低迷”,木偶戏的传承也遇到了困境。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广东省木偶剧团也开始了“传承者”的培养。

“我是1990年进入的广东省木偶剧团,当时木偶戏的传承已经面临‘断代’的风险了。”今年52岁的吕敬贤说,他最开始是在广西艺校学习的木偶戏,是广西木偶剧团代培的,但是由于广西木偶剧团在毕业招收时并没有招那么多名额,所以包括他在内的8个同学,进入了在广东木偶剧团。他告诉记者,在市场低迷之后,广东木偶剧团就没有招人了,直到七年后,面临着“最年轻的木偶演员已经三十六七岁”的传承“断代”风险,才开始在1990年开始招人进来。

此后的又七年左右,广东省木偶剧团再次招人,今年43岁的黄小第则是在这一批进入到的剧团。

他告诉记者,当时是1994年,广东省木偶剧团前去招生的,用代培的形式培养木偶戏的传承者。

“那个时候招收我们的时候有一些较优厚的条件:如果招生到你的话,读书三年的学费团里面出,读完之后如果聘用你的话有广州市户口,还会跟团里签约。”黄小第说,这样的条件真的是比考上大学还优厚,所以对于刚刚读完初中的他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当时这个门类还是有些偏门的,所以读着的时候还是挺忐忑的。”黄小第回忆说,当他学了之后,才发现木偶戏的魅力所在,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当时我们的任务还是很明确的,就是要传承下来,扎根这门艺术。没想到自己一干就干了二十多年。”

黄小第

传统木偶戏自我创新“转变”

“我们广东木偶剧团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在别人还没睡醒的时候,在别人还没看到前进的路的时候,已经在全国独树一帜,在进行新的探索了。”崔克勤说,他排的最后一部戏,是2008年排出了的木偶剧《真假孙悟空》,也是对木偶剧适应市场的一个有益探索。

他介绍说,广东木偶戏的表演用杖头木偶表演的粤剧,“如果我们团还在演粤剧,那时就很难吸引市场了。”他解释说,当时来到剧场看木偶剧的许多都是外地人、“新广州人”,所以如果木偶戏还是说的粤语,就很难吸引到他们。

“我当时搞《真假孙悟空》的时候,就有个宗旨,要求讲的是普通话,包装也是现代的,整个喜剧呈现的节奏感也是现代的,但是表演还是广东杖头木偶程式化的表演特色。”崔克勤说。

此外,他告诉记者,他最喜欢的一个木偶剧就是《哪吒》,其中不但以广东杖头木偶为核心主要,而且融入了提线木偶、皮影等木偶的元素,“融入得相当自然和谐,我觉得很成功。”舞台方面,不但其中有封闭式的舞台,也有开放式的舞台。“其中也有人偶,但是在表演上还是浓浓的广东杖头木偶风格的表演。”

崔克勤介绍说,《哪吒》从剧本上就已经很创新了:他不是像传统那样去讲一个哪吒的故事,而是通过现代的孩子的经历,融合到历史神话故事中,一下子将古代与现代拉近了。

“《垃圾大战》是超现代的表现手法,而《神奇之旅》运用了旋转舞台,木偶舞台上木偶能转起来,你说那个戏多好看。”崔克勤说。

《垃圾大战》剧照

“文化自信”带来发展“契机”

“我觉得整个木偶界变化最大的,就是提出了文化自信之后,加强了对传统艺术的重视和传承。”崔克勤说,在木偶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各个级别的传承人,每年也会有一定的经济扶持,直到那时,他才又找回了木偶传统艺术的一种自信。

此前,由于市场的需求,不少的木偶剧团也因此走上了一条‘歪路’——人偶剧逐渐代替了木偶剧。

“其实我们木偶界叫人偶剧‘快餐剧’。”崔克勤说,自从提出了“文化自信”之后,许多木偶剧团又开始重新重视木偶剧,将木偶剧重新作为剧团的主题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哪吒》《垃圾大战》《神奇之旅》等,就是木偶戏一个新的创新和突破的很好尝试。”

木偶戏逐渐变得不再陌生。吕敬贤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了木偶戏,“上海戏剧学院有一个木偶戏的专业,也是出现了200多人抢一个学位的情况。”

他告诉记者,观众群体也逐渐发生着改变。从一开始到珠三角各地村班演戏,再到现在到剧场演戏,观众群已经从成年人想着青少年儿童转变。

“我们剧团出了给儿童看以外,也会顾及成年人的思想欣赏水平。”吕敬贤说,所以近些年排的戏大多属于老少咸宜的那种。

他介绍说,现在排的虽然是传统剧目,但是他们用了现代科技中的一些视频、舞美、灯光、造型等手段,将现代元素融合到木偶中,同时也是将现代人的思想与木偶相融合。“木偶的特点就是,人能我能,人不能我也能。”

吕敬贤

年轻演员面临新的“压力”

“我记得当时剧团的位置还是在西关大屋那边,有点像七十二家房客那样的建筑里,现在环境已经好了许多。”黄小第说,由于在剧团收入不高,他曾经也想过自己出来做生意之类的,后来他还真的出来走了一圈,才发现自己还是喜欢木偶戏,对外面也有些不太适应,所以就回来继续安下心来做艺术了。

崔克勤说,如今的收入水平,对于入行没多久的年轻演员来讲,是压力很大的。“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今年24岁的黄华东,是2011年入行的年轻演员,在工作了近五年后,觉得还是与同龄人存在着“落差”。他告诉记者,木偶戏演员在表演的行当来讲,辨识度并不是很高,大众对木偶戏的关注度还没有很高,“当年一起进来了的8个人,如今剩下了3个人。”

“在省里的八个木偶剧团中,我们团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比较低的。”崔克勤说,如今广东木偶剧团已经改企成为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完全靠市场来吃饭,近一年来在疫情的影响下,演员的收入就更低了。

他继续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提高从事木偶艺术工作者的待遇,“有些年轻演员的家长让他们的孩子转行了。”

28岁的杨旭迎是广东汕头人,毕业进入剧团已经有了八九年的时间。学习民族舞专业的同学,有不少在进入剧团后又重新回到了舞蹈专业,而她,则坚持了下来。“在团里关系挺单纯的,比较简单,也很快乐。”杨旭迎说,木偶戏要一代代传下去,是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也需要引进更多的人才。

《真假孙悟空》剧照

传承木偶戏需各界“扶持”

对于年轻演员的待遇较低的问题,吕敬贤等老一代的木偶戏演员也都看在眼里,“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广州想靠自己的努力买房是基本不可能的。”吕敬贤说,他们能做的,除了物质上给予稳定的收入,则更是在精神上给予一定的鼓励。

“比如说有些出国演出、比赛演出,多让这些年轻演员参加,展现出他们最好的一面。”吕敬贤说,其实作为传统艺术,木偶戏毕竟吸引的观众还是非常有限,所以想通过市场完全“活”下去还是很难的,所以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各个层面关注到木偶戏并给予一定扶持,这对能够留住年轻的木偶戏演员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们也在努力提高,想办法去适应市场的需求。” 他继续说,在排戏的过程,也要不断地去改变,去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

此外,他觉得,演员们对于这份事业的热爱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对这份事业非常非常热爱,才能真正地融入进去,在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

“我们还是在用感情把他们留下来,留下多就是多久,在年轻演员中,还是有很多演员是真正喜欢这项艺术的。”崔克勤说,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被越来越多人提及,传统艺术传承也进一步受到重视。他欣喜地发现,年轻一辈的家长们,也开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进入到木偶剧场观看木偶戏,“一些将粤语的家长,也开始带着孩子来看木偶戏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丹(除署名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