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3月2日胜利闭幕的广州市黄埔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九次会议审查批准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未来5年乃至15年
黄埔怎么干?
区发展改革局党组书记杨元师
接受媒体专访
解读“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
展望“十四五”
问:“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如何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谋篇布局?
杨元师:《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进行谋篇布局,全文15章均有体现“三个新”要求并各有侧重。
➤ 首先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十三五”时期,我区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举措,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机遇,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全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从数据看,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66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上市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等6项指标位居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比重超50%,全区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8%。广州高新区全国排名由2015年的第12位跃升至第6位,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实力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经开区第一。一系列指标都可以看出,全区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不断积累和显现。面向“十四五”,《规划纲要》深入分析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综合判断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进而提出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指标。
➤ 第二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我们以区委党工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为依据,在谋篇布局上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第三章至第十四章主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现代产业、数字化发展、改革、开放、“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等领域提出12项主要任务。
➤ 第三是全面服务新发展格局。作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和实体经济的主战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全省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彰显黄埔担当、作出黄埔贡献。因此,我们提出“打造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节点”定位,从强化双循环动能、夯实双循环根基出发,提出全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四区四中心”发展能级、实施战略级投资、促进消费提质、完善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体系等重点任务。
问: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规划纲要》提出锻造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引擎是首要目标任务,这是为什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引擎?
杨元师:区域能级关乎城市辐射力和集聚力,要打通“双循环”,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十四五”期间,我们提出锻造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引擎,就是要通过提升全域核心能级和发展首位度,增强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能力,从而在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广州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中强化“黄埔支撑”。具体工作包括构筑“一岸双轴三片”新型发展空间、打造广州市主城一体化东部极核。
➤ 构筑“一岸双轴三片”新型发展空间方面,一是构建沿江产业带“最强最美十公里”,以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黄埔片区)和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建设为战略引擎,打造广州东部国际商贸服务轴。二是以创新大道和开放-开发大道为“双轴”,构筑串接全域、山海相连、通江达海的智造创新网和总部经济带,筑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脊梁。三是从北到南推动知识城、科学城、黄埔港“三片区”互动发展,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多园联动、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黄埔经济板块坐标。
➤ 在打造广州市主城一体化东部极核方面,向西强化主城交融密度和深度,向东强化主城辐射力度与广度。一是引领贯通广州科技创新轴,夯实广州“一区三城”主阵地和“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的核心区地位。二是引领建设广州沿江、东南两个重大产业带,加快发展数字核心产业及总部经济、高端航运、现代服务业集群,打造具有较高集中度显示度的高精尖和硬科技产业集群。三是引领打造东部区域发展极,深度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承载广州未来发展新动能的东部创新经济增长极,带动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新城。
△科学城 李剑锋/摄
聚焦创新
问:“十四五”时期,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计划如何进一步发挥好科技资源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杨元师:如何发挥区内大院强所云集、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优势,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区将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在具体举措方面,我们提出以布局战略科技设施、建设大院强所、打造国际科技信息中心、推动重大创新活动为抓手,打造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建设“1+1+3+N”战略创新集群,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全国一流的硬科技创新先行区。(备注:“1+1+3+N战略创新集群”:第一个1是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第二个1是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代表人类细胞谱系、航空轮胎动力学、慧眼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N代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与国家纳米中心、空天院、微电子所、自动化所、长春应化所、沈阳金属所等大院强所合作共建的创新平台)
有了布局和基础,我们着力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加快推进印刷及柔性显示、先进高分子材料等国家级制造业及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等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加快推进国家级制造业成果转换中心试点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落地,推动科学研究、试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十四五”期间,我区将加快建设国际人才自由港,高标准建设知识城科教创新区等综合性科教园区,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引进以战略科学家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大力集聚“高精尖缺”和“卡脖子”技术骨干人才。培养精准适用、产业急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铸就一批支撑产业升级的“黄埔工匠”。同时不断加强人才制度政策创新,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环境,营造“创新创造创业到黄埔去”的良好氛围。
问:“十四五”时期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有什么谋划?
杨元师:“十四五”时期,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坚守实体经济主阵地地位,全面实施“制造强区、标准强区、品牌强区”战略,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强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地。
第一、重点打造新型显示、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集成电路四大新兴优势产业链。其中,新型显示产业链重点实施“亮屏”工程,打造国际新型显示之都;汽车产业链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链重点发展干细胞及再生医学、检验检测等领域;集成电路重点实施“强芯”工程,创建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核心区和芯片半导体产业集聚中心。
△图源:广州芯大厦
第二、聚焦推进实施“黄埔制造万亿计划”,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新材料、绿色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健康食品七大支柱产业,着力打造一个三千亿级、两个两千亿级、四个千亿级的“1+2+4”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发展新优势的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围绕推动服务业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布局,加速集聚金融产业、人才、资本等要素,进一步推动金融业集聚发展,打造区域性特色金融功能区;以鱼珠、科学城核心区、知识城环九龙湖为核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新;优化多层次商圈布局、培养新业态新消费,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
改革开新局
问:“十四五”时期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有哪些亮点?
杨元师:“十四五”时期,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坚持系统观念,夯实全国综合改革先行优势和品牌优势,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服务型政府等领域开展战略战役性改革和引领型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形成全球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我们着力抓好三个方面:
第一、增创国家级综合改革品牌优势。一是创建国家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强化国际规则衔接,深化行政审批服务改革,深度推进“综合性授权”改革,争取省市以批量清单式新下放一批权限。二是推动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取得新突破。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重量级平台体系建设,抢位国家知识产权运营第一方阵,建设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中心,完善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第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一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助力缓解中小企业成本压力。积极推动区属国有资本向产业引领、城市更新、转型升级、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集中布局。鼓励外资由加工制造向精密制造、研发创新领域加速布局,推动外资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探索用地用林、生态环保等国土空间高效利用综合性改革,支持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广东省科技创新专板”,探索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健全劳动力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加快培育壮大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市场。三是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逐步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
第三、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水平。一是以加速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推动开发区与行政区体制优势深度协同融合,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二是探索建立政府与市场合作的治理共同体,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不断完善改革创新容错机制。三是加强政策定期评估,优化政策和传导执行体系。加快服务重心、管理重心、执法重心向镇街下移,做好基层激励配套改革。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问:《规划纲要》中,对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参与“双区”建设、广深“双城”联动,以及服务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方面有怎样的安排?
杨元师:“十四五”期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实施“湾区+”战略,发挥推进“双区”建设和“双城”联动的先导和枢纽作用,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全面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优质生活圈建设等重点领域合作,促进要素便捷高效流动。
在全方位深化与港澳融合发展方面,一是加强与港澳规则衔接。以实施“湾区通”工程为突破口,在市场互联互通、资金有序跨境流动、高端设备材料进口、港澳居民投资便利、跨境数据融合等方面率先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多样化实现形式。二是共建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鼓励与港澳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落实落地,争取粤港澳大湾区畅通双循环先行先试区总体方案早日批复,同步谋划建设国家知识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验证和应用推广基地、穗澳合作先行先试区,打造湾区合作标杆。三是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运营水平,加强与港澳在民生领域规则衔接,探索建立港澳居民入区教育、住房、养老政策衔接体系。
在打造“双城联动”先导区方面,一是协同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与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科技平台合作,建设国家实验室和省实验室,共建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二是协同打造世界级现代产业集群。与宝安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先行先试地,与光明区打造生命科学成果协同转化新高地。三是协同打造国际一流制度开放高地。与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共建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地,加强与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合作,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创新实践和互鉴。
在服务全省“一核一带一区”方面,提升与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合作水平,共建大湾区全面深度合作先导区,推动与东莞滨海湾新区、松山湖科学城等片区共建共享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一区三园”(备注:“一区三园”: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广德(英德)产业园、广佛(佛冈)产业园)高质量开发建设,探索在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建设产业转移合作园区。
城市功能
问:“十四五”时期,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如何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城区?
杨元师:围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突出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和智能城市,推进城乡全面融合共生,高品质打造广州东部门户。
在促进城市交通均衡协调发展方面,优化改造与高等级路网衔接的交通节点,畅通大型产业园区路网,实现组团间“30分钟”快连快通。加快轨道交通5号线东延段、7号线二期及黄埔有轨电车建设,建设智能低碳的公共交通体系。全面完善城市出行配套服务,围绕综合性商业、服务和活动中心、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公共停车场,加快建设慢行交通体系建设。
△邓志伸/摄
在打造城市有机更新引擎样板方面,力争延长省“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争创国家级试点示范区。实施旧村拆迁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清理盘活低效闲置产业用地。推进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着力实现“三园转型”。强力推进“三乱”整治,全面净化城市门户通道、核心产业平台等重点区域,巩固拓展黑臭水体剿灭战成果,实现“水清岸绿”。
在塑造人文活力城市新名片方面,建设国际一流城市地标,知识城围绕环九龙湖构建知识创新中枢,带动创新大道、九龙大道形成强辐射的创新走廊和城市天际线,科学城构建科技、信息、资本、创意交互的城市核心功能区,黄埔港构建集国际总部、产业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核心,生物岛打造珠江生态绿洲城市地标。依托珠江岸线改造、江心岛串联和水上游线交融,打造一批富含“国际范、时代风、岭南韵、黄埔魂”的城市形象坐标。
△ 知识城的蝶变 邓志伸/摄
在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方面,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业”模式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和主题村落,持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打造集生产科研、科普展示、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到2025年全区100%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美丽黄埔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看完以上解读
各位有没有对黄埔“十四五”规划了解更深呢?
快到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吧
素材来源 | 区发展改革局
编辑 | 施莉滢
出品 | 黄埔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