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福三部曲”
加西亚·马尔克斯 如痴如醉倒背如流
没有鲁尔福,或许就没有《百年孤独》
“鲁尔福三部曲”中文版首次完整面世
“拉美新小说的先驱”逝世35周年之际,“鲁尔福三部曲”中文版首次完整问世。
图:新书实拍
《百年独孤》的经典开篇,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自如切换,被后代众多作家争相模仿。这一令加西亚·马尔克斯蜚声文坛的名句,灵感来源于较《百年独孤》早十余年出版、墨西哥文学大师胡安·鲁尔福的作品《佩德罗·巴拉莫》:
“雷德里亚神父很多年后将会回忆起那个夜晚的情景。在那天夜里,硬邦邦的床使他难以入睡,迫使他走出家门。米盖尔·巴拉莫就是在那晚死去的。”
图:新书实拍
近日,“拉美新小说的先驱”、墨西哥国家文学奖、比利亚乌鲁蒂亚文学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得主胡安·鲁尔福的三部代表作品《燃烧的原野》《佩德罗·巴拉莫》《金鸡》,由译林出版社首次完整推出中文版。
图:新书实拍
胡安·鲁尔福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称其为“拉美文学王国中最早的国王”,著名作家、评论家桑塔格盛赞其小说“不仅是20世纪文学的杰作,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2021年新年正值作家逝世35周年,于此时“鲁尔福三部曲”的完整问世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和出版意义。
图:新书实拍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鲁尔福为代表的“先锋派”作家锐意创新,直接促成了六十年代拉美“文学爆炸”的空前繁荣。鲁尔福与奥克塔维奥·帕斯、卡洛斯·富恩特斯并称墨西哥文学20世纪后半叶的“三驾马车”,虽然创作不多,但已足以成为20世纪拉美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处女作刊发于自创杂志《美洲》,此后陆续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并于1953年以《燃烧的原野》为题结集出版。
图:胡安·鲁尔福(出版方供图)
两年后,鲁尔福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佩德罗·巴拉莫》问世。1956年,鲁尔福回到首都写作商业电影脚本,此后不久《金鸡》完成。
1962年以后,鲁尔福几乎不再发表新作,他一直在墨西哥国立印第安研究所工作,直至逝世。按照他的遗嘱,“葬礼要像我的一生那样简朴”。然而墨西哥文化界还是在国家艺术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
图:新书实拍
名副其实的作家之书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先行者,对后代作家影响深远的胡安·鲁尔福,一生只留下篇幅极其有限的作品,却被众多作家奉为文学偶像。加西亚·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勒克莱齐奥都热爱鲁尔福描写原野的笔触;莫言、苏童等都曾受到鲁尔福的深刻影响。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深情回忆:“我能够背诵《佩德罗·巴拉莫》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哪种特点我不熟悉。”并坦言从鲁尔福的作品中“找到了继续写书而需寻找的道路”。
图:鲁尔福与加西亚·马尔克斯
炙热、绝望而孤独的乡土世界
鲁尔福善于以诗意而细腻的笔调展现残酷﹑绝望﹑孤独的美洲大地,同时通过独白、对话、追叙、意识流、暗示和隐喻,使小说犹如一块块看起来互不相关,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的画面镶拼而成的画卷。
将近百年过去,鲁尔福笔下的“卢维纳”并没有随着“现代化”消失,而是越来越多了。鲁尔福展现的,不仅仅是墨西哥哈利斯科州的乡土世界,更是对“现代化”的反思,在满是尘土、热浪和孤绝的文字里,呈现从贫瘠土壤中盛放的原始、丰饶而顽强的生命力。
图:新书实拍
记者推荐
为什么读拉美文学,一定要先读鲁尔福?
☆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引领了拉美“文学爆炸”的潮流
◎ 鲁尔福的小说独特在哪里?
☆ 鲁尔福善于以诗意而细腻的笔调展现残酷﹑绝望﹑孤独﹑冷漠的美洲大地。
☆ 突破传统小说的“时空观念”,模糊真实与想象的界限。
☆ 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
“鲁尔福三部曲”
胡安·鲁尔福 著
译林出版社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吴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吴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吴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戴雨静
通讯员 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