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开局话愿景 | 刷屏蓝、网红道,乐享山水花城
语音播报

广州大学城里水系纵横,合益围涌在广州大学的学生宿舍楼下蜿蜒而过,涌边绿草茵茵、树影婆娑,成为师生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学生们说,现在的合益围涌干净多了,毕业时,一定要叫上几个好友在涌边拍毕业照。

河涌黑臭曾经是困扰大学城师生的一个顽疾,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大学城水环境整治工作,南亭大社涌、北亭涌、合益围涌被列为广州市黑臭水体整治计划的第一批名单。2020年,按照广州市第4号总河长令的要求,大学城内10所高校全面完成了排水单元达标工作,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水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同时正在创建水生态示范区。

阅江路碧道示范段

清水绿岸、碧道蜿蜒

广州打造“理想水生活”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广州大学城的水环境治理是广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推动绿色发展的缩影。“十三五”以来,广州坚持把水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厂建设、碧道建设、合流渠箱改造、排水单元达标、珠江堤防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全市14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13个国省考断面全面达标;广州入选首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黑臭河涌治理”获评市民认为建设美丽宜居花城中成效最为显著的工作。

碧道无疑是水环境治理的升级版,2019年启动碧道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截至2020年底,广州已建成碧道513公里。根据规划,广州以“理想水生活”为理念,全力打造“千里碧道”美丽长卷,规划到2025年,全市建成碧道1506公里;到2035年,建成碧道2000公里。

阅江路碧道示范段

碧道已经成为深受广州市民喜爱的休闲、锻炼好去处。在新建成的阅江路碧道示范段,孩子们在小游乐园里玩耍,年轻人在碧道上跑步、骑行,还有人悠闲地在江边钓鱼。带孩子在碧道上玩耍的刘女士告诉记者:“这里的环境好,空气好,交通又方便。有轨电车就在旁边,还能晒到太阳,比室内的游乐园更适合孩子。”

下一步,广州将聚焦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效能提升,重点做好劣Ⅴ类一级支流治理、涉水违建拆除、碧道建设等工作,不断加强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同时,深入贯彻“污涝同治”,做好合流渠箱整治、排水单元达标、重点地区内涝治理等工作,为水环境治理实现“长制久清”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水环境而不懈奋斗。

空气清新、云道穿梭

不断擦亮“广州蓝”品牌

广州不仅有清水绿岸,还有蓝天白云、七彩晚霞。2020年,经过全市上下的奋力拼搏,广州PM2.5平均浓度再创新低、连续四年稳定达标,并首次实现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全面达标,继续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空气质量的改善擦亮了“广州蓝”的品牌,提升了广州人的幸福感,也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交出亮丽答卷。

“十三五”以来,广州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广州蓝”成为城市新名片。以监测数据为依据,以科学研究为支撑,2014年广州提出了“减煤、控车、降尘、少油烟”的治气“九字诀”,并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不断深入推进落实。

白云山

广州在改善空气质量,为市民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路上不断奋进。从2018年开始,广州正式开展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两年来,被称为广州“绿肺”的白云山更加“神清气爽”。通过拆除违建,打通了白云山视廊通道,绿地不断增加。全长6.2公里的“云道”也在去年建成开放,实现从中心城区穿越越秀山、麓湖直达白云山。去年“五一”期间,“云道”接待游客达14万人次,成为最新网红打卡地。此外,白云山的进山通道实现美化净化亮化,南门、西门、柯子岭门、翠竹园门、梅花园门等6条主要进山通道和濂泉门进山通道、绿化及沿线建筑整饰均已完成。

建设广州花园

推动碳排放率先达峰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是广州人的不懈追求。《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2035远景目标:美丽广州更有魅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土空间格局,云山珠水、吉祥花城之美惊艳世界。

将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大气污染精准防控能力,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持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强化考核断面、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管理,实现河湖水体长制久清。

海珠湖公园

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严格保护城市生态绿核,持续推进白云山、麓湖、越秀山“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和公园拆围透绿,提升湿地品质,优化提升“空中云道”,建设广州花园。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生态、韧性安全的河湖体系。打造世界级精品珠江。构建北部山水、中部现代、南部水乡千里碧道格局,以江河安澜、秀水长清为首要任务高质量完成万里碧道建设的广州任务。

同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低碳运输等绿色产业。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推动碳排放率先达峰。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杜娟 通讯员 赵雪峰
配图:广州日报图片记者 苏韵桦、杨耀烨、骆昌威 摄
制图:叶碧君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叶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