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坚实推进乡村振兴: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景
语音播报

阅丹公路沿线乡村宜居宜游,游客们有的在农业大棚里采摘草莓,有的在亲水栈道上漫步;董塘镇河富村蔬菜基地绿意盎然,萌发着来年的希望……走进韶关市仁化县乡村,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自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仁化县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把乡村振兴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重要抓手,坚定不移补实“三农”领域短板,乡村逐渐成为城市“后花园”、市民的“菜篮子”、居民的“休闲地”。

产业富民 乡村振兴“有底气”

在董塘镇河富村丹霞女蔬菜种植基地,农民们忙着理蔬菜藤苗。“这几年抓住‘双区’消费市场,通过建立高标准温室大棚、现代化排灌系统,并以省农业科学院的技术为支撑,在董塘镇江头、河富等贫困村建立蔬菜基地。”基地负责人申丽萍介绍道,目前共发展3000多亩果蔬基地,年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带动农户1580户增收,吸引500多人就近转移就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仁化县结合打赢脱贫攻坚战及打造“双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贡柑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优势,加快推进武深高速农业经济带建设,建设丹霞贡柑、长坝沙田柚为主导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集“生态种植—智能机械化提升—分级分选—体验观光”于一体的农业经济圈,发展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3个、示范点9个,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该县还大力发展白毛茶、大米、蔬菜、花生等特色主导产业,建立80多个产业扶贫项目, 33个贫困村均拥有一个以上100亩连片产业基地。在产业的支撑下,该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3515元增长到2020年的18370元,增长了5.2倍。

如今,仁化农业品牌荟萃,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个,“三品认证”农产品65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5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5镇13村被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镇村,荣获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广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县等称号,大桥镇长坝村入围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

整治环境 美丽乡村“聚人气”

水泥道路贯村庄,青山绿水绕白墙。在冬季的暖阳下走在阅丹公路旁的夏富村,昔日破旧的泥砖房不见了踪影,独具特色的房屋、水风车、亲水栈道、古榕树等景观令人目不暇接。


“原来废弃的猪圈、牛栏拆掉了,那些古青砖房修缮整治了,新广场方便村民表演‘舞春牛’‘装故事’,建好的碧道吸引不少游客来玩。”夏富村李大爷每天都会绕村子走走看看,尽情享受惬意的农村生活。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仁化县最大限度保留“乡愁”,对夏富村、恩村等古村落,突出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对安岗村、新龙村等环丹村庄,挖掘红色文化、移民文化等特色,整治村庄风貌,建设美丽庭院。把环丹美丽乡村、红色文化村与丹霞山、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等景点串联起来的路线,入选为“广东美丽乡村精品路线”“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带动当地农户及返乡青年发展家庭农场、庭院经济、休闲采摘等,美丽乡村人气旺。

乡风文明  农村治理“接地气”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上寨村探索‘党支部+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的治理模式,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在农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村风民风向好,村民主动让地、投工投劳参与公益建设成常态,维护村庄环境、互帮互助等文明新风盛行。”上寨村党支部书记黄仁润说。


近年来,仁化县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改造125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重新修订1043个自然村的村规民约,各村小组成立村民理事会,结合“一线双联”“民情夜访”活动设立“民情夜访恳谈室”,为党组织决策、村民议事、公益建设、村庄管护、反映民情等搭建平台。

同时,在109个行政村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节日文化、扬家风等文明实践活动,评出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典型3000多户,创建120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09个行政村全部达文明村创建标准。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仁化县呈现出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新图景,广大农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卜瑜 通讯员:谭玉玲、肖晓珍

供图:仁化县委农办、龙全明、朱家强、陈志文、叶九庭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杨洪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