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广东生态屏障,韶关打造“林美、田良、湖净、草碧”生命共同体
语音播报

汪光博士是生态环境的科研工作者、生态保护修复方面专家,更是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总体技术服务团队负责人。在1月16日召开的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和工程治理创新研讨会间隙,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汪光博士放眼国内生态保护修复发展新形势与新格局,结合韶关实际,畅谈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情况。


记者:韶关全力打造“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碧”绿色家园。目前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进展如何?

汪光:韶关在推进落实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过程中,以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统筹绿美南粤三年行动计划、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和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大力开展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加快生态修复保护,持续保持水土涵养,营造山清水秀的优美自然环境,促进山水相依、水木共生的良性循环,构建健康、自然的生态体系。

截止2020年底,该试点工程已完成实际投资约71亿元,其中地方统筹项目已完成实际投资64.05亿元,2018年下达的10亿元中央专项资金共支持49个试点子项目,实际支出72877万元。其中,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共21个子项目,总投资27975.64万元;土地整治与土壤修复利用工程共8个子项目,总投资22881.89万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共9个子项目,总投资14833.47万元;流域水环境保护及治理工程共11个子项目,总投资34309万元。现49个中央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已全部动工建设,其中,已完工的项目有18个,预计春节前可完成主体工程项目42个,春节前可完成县级验收的项目有24个。

记者:努力将韶关粤北南岭生态屏障打造成“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碧”的生命共同体,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是韶关做出的庄严承诺。当前该试点工程取得哪些成效?

汪光:部委明确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总体绩效目标共19项,已有12项试点绩效目标提前达成,按现在试点工程子项目进度,预计其余7项在2021年底前也可全部达成。


韶关水源涵养功能进一步提。2020年1至11月,韶关市9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地表水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除此之外,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范围内陆生野生动物个体数量持续增加,韶关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在最近开展大型珍稀鸟类调查中,韶关市南岭自然保护区新发现海南虎斑鳽、黄角鱼鸮和白鹇等多种珍稀鸟类。2019年以来,丹霞山自然保护地新发现丹霞山刚竹、丹霞山天葵、广东假野菰、光柄径边菇、双唇兰、腐生齿唇兰、卡氏伏翼7个动植物新种(或新记录种)和菌类。


与此同时,经过两年来的治理,韶关的石漠化治理取得重大突破,治理区域森林植被结构得到改善,森林质量得到提高,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加快,完成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14.07万亩,实现了“石漠化面积缩减、 石漠化程度减轻、植被盖度提高”等三大变化,石漠化治理取得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9家矿山被录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28家矿山被省自然资源厅评为省级绿色矿山,已建成韶关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和广东凡口国家矿山公园,广东大宝山国家矿山公园正在建设中。2019年9月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城市、区),2020年5月被国务院通报表彰为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地方。凡口铅锌矿和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2个生态修复项目获评“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记者:在推进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过程中,韶关市总结了哪些“韶关经验”、“韶关做法”值得被推广?

汪光:去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介绍了韶关市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经验做法;去年,广东省林业局发布生态修复十大样板工程。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作为粤北唯一代表,成功上榜“十大生态修复样板”。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已于2019年被确定为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又被省林业局再次确定为生态修复十大样板工程之一……这都只是韶关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成果的一个缩影,更是对“韶关经验”、“韶关做法”的充分肯定。

韶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修合力,建立试点工程议事协调机制,每周召开一次修复办周工作例会,根据需要及时召开试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市政府工作会议和市领导小组会议,及时分析、研判和解决试点工程推进存在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实施方案》的指引下,韶关市编制印发了《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分解试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突出围绕总体目标,打破部门界限,统筹治山、治水、治土、治气合力,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良好工作局面。


加强专家技术队伍力量是该项工作得以有力推动的“法宝”之一。为弥补政府职能部门专业技术短板,韶关聘请了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为试点工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聘请中科院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为试点工程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同时从省市矿山环境治理、地灾防治、土地整治、耕地安全利用和土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水环境保护与治理、财务与预算8个行业领域,选定156名专家,组建了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专家库。

专家技术团队深入试点工程子项目现场实地调研,为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在坚持“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上游下游,左岸右岸”一体修的同时,充分考虑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辩证关系,较好地贯彻了“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低成本修复、低成本维护”的生态修复理念,压减了大量的种植名贵树木、硬质护坡、水泥堤岸和人工景观等不必要的人工干预工程措施,较好地实现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有效确保了项目实施区域安全风险基本得到管控,生态景观基本得到恢复,生态系统逐步形成自我重建能力。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卜瑜 通讯员:沈明礼、蔡仁银

图片由龙全明、曾义、蔡建红提供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