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记录 | 镜头带你揭秘ICU
语音播报



▲微纪录片《解密ICU:生命重启之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来,无论是支援医疗队还是本地战疫团队,ICU的医护、设备与技术,都展示了力挽狂澜般的实力!2021年将至,冬春正是病毒活跃期,ICU仍然被无数人寄以压舱石般的角色期待。

然而,因为不了解ICU,人们对它恐惧、猜疑甚至抗拒。“进了ICU意味着什么”“进了ICU的存活率有多少”“老人最好别进重症室”……一条条搜索挂在热门,更让人对ICU心慌慌。

岁末年初,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全媒体报道团队走进RICU、CCU、NICU、移植监护室等各类ICU,走近监护室医护,揭秘防护门后的世界——ICU不是鬼门关,相反,那里是无数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重启地!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呼吸重症监护室(简称RICU),钟南山带领的国家队专打硬仗,不仅是日常抢救,从非典、甲流、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再到今年的新冠肺炎战疫, 他们的成功率平均高达80~90%。广医一院ICU学科带头人黎毅敏教授说,在这里,一切要做到极致,比如要求团队在病人到达的三天之内,要把所有的病历细节了然于胸,大家一起讨论不看病历,主要检测参数准确到小数点后3位,都必须背下来。快、准、稳的判断决策能力就是这样来的。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简称CCU),17张重磅打造的病床,每年成功救治超过1000例“人体发动机”心脏“故障”的危急重症患者。前一秒患者还好好的,突然全身抽搐、抖动、呕吐、室颤发生,离他/她最近的护士、医生冲上前,有的清理并维持气道开放,放平患者,有的为了好用力跳上床,赶紧做胸外按压,有的给除颤机充电,电击!可以说,电视上、电影里这样的镜头,绝大部分发生在CCU。这里救命神器超过100种,在全能型医护手里,哪怕只有患者只有1%的希望,也尽100%努力救人。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移植监护室,医生护士除了陪伴器官衰竭的移植受者度过术前等待期,为获得器官移植的机会而争取时间,还要搀扶病人勇闯术后排斥反应关和感染关。如果说器官移植手术是“外科王国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手术专家扮演着“红花”的关键角色,移植ICU就是为传递生命礼物保驾护航的簇簇“最美绿叶”,功不可没。重症二科主任蔡常洁说,团队最重要的是器官支持,患者突然昏迷了,血压稳不住、突然没尿了,有时寻找病因需要时间,而ICU的任务先留住生命,为医生去寻找病因争取时间,使病人得到救治。

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简称NICU),与一般ICU不同,这里充满朝气和希望。NICU大部分是早产小宝宝,直到可以自己维持体温之前,宝宝们睡在模拟子宫环境的暖箱里,在睡眠中一点一点地“养”起来,在医护团队一边救治危重症,一边承担养育职责的努力下,宝宝们“走出去”的成功率相当高。宝宝是“小一号”患者,但帮助他们闯过呼吸关、感染关等等的生命支持设备可不是简单粗暴的“小一号”就行,种种微妙而精准的改进,都象医护给宝宝自制的“鸟巢”,予人安心与安全。

监制:翁晓鹏、黎蘅 
采访: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任珊珊、翁淑贤、伍仞
摄像: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剪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宇
编辑:广州日全媒体编辑吴婉虹
广州日报全媒体健康教育部、全媒体视觉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