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电站上面踢球,是什么体验?
语音播报

图片

作者 | 莫奈

普通人也许没有意识到,当你打开电灯、燃起暖炉或是插上充电器的每个瞬间,都是一次和千里之外的对接。


一串串的电流从远方的发电站传输而来,路途漫长。


为了让电流输送得更远,电力需要先经过升压变电站,将电压升至高电压等级,由电力线路跨越高山河流;再经过不同层次的降压变电站,降到用户需要的电压等级,然后才能走进千家万户,为每个角落供电。



城市经济活动的区域在不断扩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变电站规划建设跟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也在不断自我观照,延伸除电力保障以外的城市功能和环境意义。


师傅:数十年如一日

陈锦祥是广州人,17岁从高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棠下站工作。当时全广州只有两个220千伏的变电站,棠下站就是其中之一。


进变电站工作前,刚毕业的陈锦祥对电力知识一无所知。他作为学徒跟着师傅,所有东西都从零开始。


那是数十年前的事情了,如今陈锦祥已经是老师傅,在岗位上工作了43年直到退休,现在还不时要负责培训新人。但说起以前入行的事情,陈锦祥仍然历历在目,他说最难忘的是老师傅们的严谨和专注,那是他职业生涯里收获最丰富的时刻。


图片


“入行之初我就知道,我们这是高危行业,如果稍有损失就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风险,所以做事要全身心投入。”变电站以前位置大多偏远,1996年以前,三天上一次班,他在变电站一待就是几天。那时他会跟家人叮嘱,上班时间别给他打电话,“不要让情绪影响自己,有什么回去再说”。


“每件事做起来都是小心翼翼的”,陈锦祥说,老师傅们要求严格,是动力,也是压力。但最宝贵的是让他“形成了比较好的工作习惯”。从一无所知的小白做起,随着年岁增长,陈锦祥逐渐承担了很多重要的工作,他从棠下站变换到员村、茶山、天河、碧山等变电站,工作轨迹跨越半个广州。


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天河还是一片未开发的荒野地带。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落地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这场体育盛会带动了一轮城市基础建设,其所在地成为天河区最早发展起来的区域。


为了给天河体育中心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持,1987年广州市第一座设置在城区负荷中心的220千伏变电站选址在体育东路。


陈锦祥是参与天河变电站投产运营的前辈之一。天河变电站的建设,在当时引入了很多创新之举,比如使用了各种进口设备,但同时摆在工程人员面前的难题是——不会看说明书,使用上出现了各种不便。


图片


当时很多一线工作人员都不具备英文基础。于是陈锦祥只能利用业余的时间学英文。那时的电台会有专门的英文教学节目,陈锦祥买了教材,在电波声里一句句地学习和翻译,慢慢看懂了使用说明书,并且翻译成使用手册供传播。他所验收的天河变电站,是天河区电力供应的主动脉,至今安全运行33年,从未发生重大设备事故。


如今,进口设备、英语说明书等等名词已经是平常的事物,广州的220千伏变电站变得越来越多,运行越来越成熟。而天河变电站仍然安静地矗立在正佳广场路段,它与广州供电局的办公楼仅一墙之隔。


变迁:电力机器人巡检

2014年,随着柳园变电站的落成,广州成为全国首个拥有300座变电站城市。在广州,变电站的建成步伐和千年商都的前进速度同步。变电站的变迁历史,折射出广州这座城市的发展缩影。


坐落在老城区的西关变电站是广州最早的变电站之一。


李桂根作为供电局的一员,见证着西关站的变化。他印象里,记忆最深刻的是西关站变成“无人站”的那一段经历。1994年,西关站试行“三遥”和无人值班,是广州供电局里最早实施无人值班的110千伏变电站。三遥指的是遥测、遥信和实现遥控功能,在当时是很大的突破。


陈锦祥回忆说,在最初变电站使用传统的电磁式计电器时,工作人员每个月都要绕着广州做两次巡查,三个人合作也要测量整整一天。后来随着变电站环境变好,设备更新,人工测量的时间和频率大大降低。


图片


现在,西关站随着时代的变化还在不断蜕变。算上今年,地处广州老城居民区的西关站设备运行时间已经超过30年,它承担着荔湾区宝华路、上下九等片区的重要供电任务,是这一片区的动脉,但同时周边狭窄的空间给主变更换及运输带来困难。不久前,西关站迎来了一次装修工程,站内的三台主变压器进行了更换。


此处进行维修的难度不小,由于附近生活着大量的居民与商户,施工期间存在的噪声、粉尘问题都是考虑因素。突破各项痛点后,如今,110千伏西关站已完成两台主变压器的更换,预计2021年春节前完成所有主变更换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像广州电网这种特大型城市电网,线路长、分布范围广,在传统方式巡检下的电网经常暴露出各种隐患和问题,造成供电困难。


为了给市民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好的用电体验,新的技术在不断诞生,并很快运用到变电站的维护上。



在广州的500千伏狮洋变电站,集可见光、红外光、传感器等基础技术于一身的机器人,已经可以代替人完成现场巡视检查,并通过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进行处理,自动给出判断结果。以前日常巡视需要两个人花费半天时间,涉及数据达2700多项,巡检机器人代替之后,效率和精准度都大幅提升。


5G电力巡检机器人将巡检拍摄的视频实时回传与实时分析,突破人工巡检频次和时间的瓶颈,实现真正无人化、自动化,这直接反馈到人们生活中,则是更加稳定的电力供应。


探索:变电站创意设计

生活里,变电站与普通人的关联虽然千丝万缕,但实际上仍然交集不多。在广州街头,变电站正在激发出更多的创意。


以往,变电站总是给人钢筋水泥的印象。变电站的设计师们,就试图打破这样的印象,并且找到变电站与市民生活的交点。

图片


位于越秀区建设大马路西侧的110千伏中旅变电站,就是演绎变电站创意的新方式。一个绿茵场盖在了变电站的上方,附近的居民和运动爱好者都可以来到这里开展足球训练、比赛。


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广州供电局再往前走一步,将变电站设计得更好看,更实用。像珠江边110千伏的猎桥变电站,就因外形特别而被称为“月光宝盒”。银白色的外立面,白天柔和轻盈,夜晚玲珑剔透,一改传统变电站灰色沉闷的面貌,是市民晚上经过也愿意停下步伐看一看的滨江景观。

图片


“我们想改变一些事情,以前的话对变电站的外观没有过多的关注和投入,因为这对变电站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州供电局规划发展部项目前期科高级经理王毅说道。


外观改变仅是变电站建设的一小步,但对整个社会环境功能来说是一大步。王毅称,“我们的初衷,第一是想让变电站融入到城市的发展里,第二是融入到居民的生活当中,给这座城市更多的正面的影响,让城市实用性和环境得到改善,居民能看到更好的景观。”

当变电站作出了改变,积极影响就会随之而来。海珠站,则是代表着广州变电站未来发展方向的标志之一。已经完成选址,尚在等待外观规划的海珠变电站地处广州新的数字经济重地——琶洲电商区,这里肩负着多项城市发展的重任。未来的琶洲,将会打造成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策源地、集聚发展示范区、开放合作重点区和制度改革试验田。


王毅透露,因为变电站体量巨大、特殊,从2003年开始,海珠站考虑选址问题已踌躇过去了16年。在众人的期盼下,海珠变电站终于在今年确定了建设位置,并在等待着大师的手笔,勾勒出广州的未来经济图景。

图片


变电站很远,又很近。当它很远的时候,是因为它从不影响人的生活,安安静静地运行着;它很近的时候,是因为维系它的师傅们——像陈锦祥和李桂根,都是我们身边极其熟悉的普通人,兢兢业业,恪守职责,将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


我们期待一次力学与美学的交锋,让人们意识到:看待变电站,不应仅看到其本身的特定功能,还应从外观审美的视角,从人文情感的视角,从城市规划的视角,重新探索变电站在我们身边的价值和意义。


- End -

作者 | 莫奈

统筹 | 文芳

排版 | 翁杰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