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生活】这间国宝级祠堂里珍藏两头憨萌可爱的“铁牛”,它们有怎样的故事呢?
2020-12-15 13:49:36
12月3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发现,在番禺区沙湾古镇何氏大宗祠“留耕堂”里展示着两头“铁牛”,两头铁牛呈卧倒姿态,丹凤眼、大嘴巴,憨萌可爱……
“铁牛”从哪里来,又有什么用处,它们又为何被珍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内呢?
据了解,铁牛是沙湾何族在拍围造田时作为产权地界的标志。围垦前,先将铁牛沉入浅滩并立竿为记,同时将围垦面积与铁牛埋置方位一起载入族中簿册。耕作时若遇田亩争讼则以之两相对证。
现存的两头铁牛陈列于沙湾古镇留耕堂内,长76cm、高28.5cm,重约70kg,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铸造,是何族在清代中期大规模开发沙田的有力见证。
为何要以铁牛做地界呢?这与沙湾何氏开发沙田有关。沙田,原为天然冲击而形成的滩地,在施行人工造田之前,属“官田”或“”官荒田”。尤以明清两代,只要具有“乡绅”的身份,以“报承”方式向官府“纳粮饷”,所造之田即成永业,亦可自由买卖。
“报承”是指宗族或个人经向政府申请而取得的沙田开垦权。由于造田利大,时人趋之若鹜。但因成田期有近10年之久,期间耗用资材不少,且占夺争讼之事时有发生,故寒姓小族也莫敢染指。就算资金充裕者,如没有政治势力支撑,往往恐被争夺而不敢报承,只能出资向业主承耕。惟大族与财势有力者可坦然为之。宋元间,何族先辈已经开始对沙湾南部之“沙骨”和沿岸沙水坦进行报承垦植。
自明代中叶以来,番禺沙湾的沙田大多控制在当地的五大宗族手上,其中何氏的族田面积远远超过了乡中各族,跃升为番禺四大望族之一。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沙湾何氏乙房何宏修等报承何买受得白水谭田200倾,改名为新沙(今大岗镇新沙村)。乾隆六十年(1795年),乙房何会祥将扇背沙沙尾截断,分出青罟沙,时为番禺最南之地。记有金沙160倾、加成滩10倾、对河田角围10倾、草滩20倾,合称200倾。每一字号皆下铁铸水牛于田边四角,其上更立石碑。因沙田无界,地形不时改动,惟此法可上下印证,无可辩驳,免日后田界之争。
沙湾古镇旅游开发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铁牛也意喻土地、财富,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沙湾历史、沙湾故事,公司还特别推出文创产品——磁铁造型的“铁定吸金--铁牛地界磁铁”。一方面,该文创产品象征将财源、富贵全部吸过来的好意头,另一方面,也吸引更多人走进沙湾、了解沙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桂来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波 肖桂来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波 肖桂来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李文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