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墨学堂 | 泥火传薪——陶瓷篆刻赏析与体验
语音播报

为秉承中华精神血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兴趣,滋养心灵,贯彻“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12月10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之“泥火传薪——陶瓷印艺术欣赏与体验”。此次活动主讲人陶瓷印艺术家朱广贺和陈劲讲授包括中国篆刻历史、陶瓷印的发展过程、当代陶瓷印篆刻的现状等内容,现场还有体验DIY陶瓷印章环节。黄埔区老年大学校长黄一汉,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范家巧,副馆长蒋春林、乔丽以及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开始前,朱广贺、陈劲两位艺术家将精心制作的,刻有华南理工大学校训“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及华工图书馆文化理念“求真理 探真源 达真知 养真性”的六个陶瓷印捐赠给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






印章,“篆刻艺术”的一种,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

陶瓷印则以陶土和瓷土为原料制坯篆刻后火范而成,呈现出独特的材质美、雕刻美、书法美,是极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印章。在印章发展史中,陶瓷印曾有开创之功,在2000多年间,经历过演化、流变、沉寂的曲折,如今,在当代艺术家的坚守中,再度焕发生机,彰显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中国最早的印章,就是陶瓷印。其源头,当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所使用的陶拍。

陶拍主要用于压印陶器,形成纹饰。其拍面相当于以后印章的印面,拍柄则是后来的印钮,其拍打压印的手法也和后来的印章钤印类似。陶拍后来发展出带有陶文的印模章和带有铭文的印章,开始作为象征“凭信”、“权力”的“印信”使用,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印章。

陶瓷印在战国时迎来了首次发展高峰。宋元时,因制瓷业发达,陶瓷印达到兴盛,现存世的官私印中便可见到瓷土制作的瓷印。这枚“蜀王之玺”,长4.4厘米,宽4.2厘米,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刘宋官印。

到了元代,陶瓷印发展出多种多样的形状与钮制,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半通印等等,其钮形更是千变万化,形态不一。

元末明初,由于印石的普及,文人篆刻艺术兴起,制作工序相对复杂的陶瓷印逐步式微,留存于世的更为少见,而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德化窑莹白双獾钮方印则堪称希世珍宝。

莹白双獾钮方印

明清时,制作紫砂印成为江南文人的乐趣,文人制印风气日盛,上海博物馆藏顾听“卜远私印”是现存最早的名家紫砂印作品。

清人查歧昌有一首诗云“紫缓金章炫一时,何时浑璞久弥奇。流传小小泥丸样,想见棱棱露骨姿。”按查歧昌的意思,紫缓金章是高贵显赫的,非凡人可用。由此,陶瓷印也成为某些名人标新立异的珍贵收藏,以及某些文人彰显个性的清雅之玩。

陶瓷印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并在国家外事交往中屡屡担当国礼重任。陶瓷印也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讲座阵容


朱广贺:中国国家画院曾翔书法篆刻工作室成员,北京理工大学国家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陶瓷印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老北风印社社长,广东南方印社社员, 90年代开始陶瓷印创作。如今定居佛山,专攻陶瓷印创作艺术。曾作为策展人策划《泥火传薪》陶印篆刻巡展13回,分别在佛山、绥芬河、大庆等地展出;个人作品集有《朱广贺篆刻》《行走江湖——朱广贺的艺术世界》等。

陈劲: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陶瓷篆刻研究所研究员,佛山印社社员;2016至2019年参加《泥火传薪陶印展》系列展十多次,2019年9月在佛山市燃灯山房美术馆举办《乘物游心——陈劲陶瓷印艺术展》。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编辑 涂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