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郭万达: 粤港澳大湾区可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
语音播报

六点要求6

“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习近平

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对新时代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广东改革发展提出6点要求,其中第六点要求是“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是对广东改革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东要再次发挥“敢闯敢干”的精神,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上寻求突破。


打通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节点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完备,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创新企业和创新要素集聚。它既是国际金融中心,又是国际贸易中心、行业中心,也是科技创新中心,所以粤港澳大湾区在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有重大的战略价值。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中国联系世界的重要纽带,特别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它既是国内市场循环的腹地,是联系国际市场循环的桥梁,也是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转换带。因此,它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的战略节点。

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上,粤港澳大湾区还要打通一些节点。一方面是实现基础设施连通,包括高铁、地铁、城轨、高速公路要构成相互衔接,形成非常便利的1小时生活圈,我们可以称之为“硬连通”。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的联通,特别是珠三角9个城市之间公共服务联通,因为港澳会相对特殊一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软连通”。这里面包括通信、医疗、社保、住房等。同时还有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方面的连通。当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链、创新链中的各种梗阻、各种堵点都被打通之后,国民经济从生产、消费、流通各个环节循环起来,就能够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一体化大市场。

未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还需要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促进各类要素在大湾区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用创新思维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强基础研究、引领性的创新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也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当两者结合起来,就能使得大湾区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整个国家的创新驱动战略中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还要加强产学研的协同创新。也就是大企业大公司、大学、大型实验室和重大的科研平台一起去实现创新。协同创新能促进既有的基础研究,也能带来技术成果的转化,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互推动,形成更好的创新生态链,也能促进人才聚集。

广州可以学习128公路发展模式

广州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也是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交通枢纽、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如今广州也抓住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在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发展新产业新经济新动能等方面表现得非常强劲。

今天的广州聚集了很多很好的大学,所以广州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上和科技成果转化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果说深圳像硅谷的话,那么广州就像波士顿128公路。128公路是美国波士顿市的一条半环形公路,公路沿线两侧聚集了数以千计的从事高技术研究、发展和生产的机构、公司、实验室和高等学府,是世界上知名的电子工业中心。广州可以学习128公路发展模式。

另外,通过基础设施的联通,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形成“一小时生活圈”。在这个“一小时交通圈”内,深圳和广州两个超大城市,有很重要的纽带及带动作用,“广深联动”能够使得广深之间形成更好的双城经济效益,这种联动本身就是1+1>2的。另外,广州、深圳又都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的重要节点,两座城市之间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科技创新建设的联动,能够形成“创新外溢效应”,会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统筹:全媒体编辑中心 王晨阳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王纳
海报监制:汤新颖、徐锦昆
文案:王晨阳
设计:谭慧兰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叶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