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展里 有万缕蚕丝 有三城印记
语音播报

《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展将于12月4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3日下午,策展人、省博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白芳为媒体进行了导赏,讲述有关展览和展品的诸多有趣细节。

本次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共同主办,广东省博物馆、香港艺术馆、澳门博物馆联合承办。首站于2020年12月4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之后将在香港和澳门两地巡展。观众可以透过来自三家博物馆的外销画、丝绸布匹、手绘丝绸、家居用品、服装饰品等166组合共211件展品,了解明、清两代外销丝绸的重要性,追溯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深厚历史渊源,剖析三地如何透过海上丝绸之路连系世界各地以及探讨中国文化和艺术对世界的影响 。

本次展览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湾区旧貌”,通过一系列古地图和描绘粤港澳三地港口风光历史绘画还原16-19世纪中前叶粤港澳三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枢纽地位。第二部分“丝绸外销”是展览的主体和重点,从丝绸生产织造流程到不同制作工艺的外销丝绸精品展现中国丝绸在西方上流社会的风靡和追捧。第三部分“世界变局”讲述丝绸外销对世界和中国产生的影响。丝绸在中国对外交往的舞台上曾经流光溢彩、熠熠生辉,也曾历经坎坷,饱受磨难。第四部分“今日湾区”讲述丝绸刺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为塑造、丰富湾区的文化内涵,增强、提升湾区的文化软实力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展览展出多件反映大湾区历史风貌和丝绸贸易的珍贵文物。如香港艺术馆藏画作《澳门一景》,作于约1665年。它是约翰•纽荷芙于1655至1657年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前往中国后根据行程记录辑录成书的《荷使初访中国记》中的插图,被认为是西方最早接触的一批中国图像。知名外销画大师煜呱的《黄埔帆影》作于约1850年,是从长洲岛眺望黄埔全景,让我们可一睹当年“广州贸易”的真实景象。

清代“广绣八仙祝寿十一条屏风”为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白缎地彩绣八仙贺寿图案。居中处尺幅最阔,丝绒绣一寿星老翁,各种祥瑞长寿之意的图案环绕其间,组成鹤鹿同春、五蝠捧寿的吉祥寓意。寿星图左右各有四屏,分别绣八仙人物图案。最外侧两条窄屏,一屏绣太狮少狮图,取子嗣昌盛之意;另一屏绣鹤鹿同春,取长寿之意。屏风背后附“广东彩元字号”的广告单一份,对该绣品的经营者、绣庄地址、绣庄经营绣品的品种以及绣品的去向有详细记录。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世界了解中国,首先是从丝绸开始的。明清时期,东西航路开通,丝绸作为重要的大宗商品经广州运销到世界各地。从17世纪开始,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对欧洲社会而言,来自中国的丝织品是品味和地位的象征,是一种永不褪色的奢华时尚,更是历代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物质载体。

粤港澳大湾区以环珠江口区域为核心,背靠大陆,面向海洋,地处国际航线要冲。自秦汉至明清,作为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中国从这里走向世界,这一区域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白芳指出,丝绸不仅见证了中国对外交往的舞台上曾经流光溢彩,熠熠生辉的这段历史,也反映出粤港澳大湾区繁荣的对外商贸和同根同源、同声同气的渊源。

记者了解到,展览期间,还将陆续举办策展人导赏、“风情万种的马尼拉披肩”公众沙龙、“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染织艺术(16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等4场学术讲座,以及“游丝穿蝶—广绣团扇DIY”“翠羽明珠—珠绣胸针DIY”“行走广州之行走黄埔古港”等3场教育活动,使观众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展览有更全面的了解。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维宣 卜松竹

(部分由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王维宣 卜松竹

通讯员:黄苏哲

编辑: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李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