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抒我读”投稿|想至退步,乐境自生
语音播报


穷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

              —— 李渔(清)《闲情偶寄´颐养部》

中国传统文化为乐感文化,从孟子的“人生三乐”到陶渊明的“悠然闲适”、再到朱熹的“玩物适情”,以心为乐,以乐为心。而明清之际,闲适安然之风最盛,心性之学风也随之流行,闲适文学大为发达,李渔的《闲情偶寄》正是此等文风的代表。李渔笔下,虫鸟鱼虾、竹梅李桂等无不透射出人生的闲情雅致、风花雪月。 “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李渔的乐和传统的乐一样,均在心。凡事万物皆有乐,关键在感知、在体味、在领悟。

吾辈凡人,常为俗事所累,常为俗物所烦。朋友同学偶聚,总感叹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单位同事闲谈,总哀怨领导不公、收入绵薄。其实,人之所以感到困苦,均为“万几在念,百务萦心”。李渔说:“凡人一生,奇祸大难非特不可遗忘,还宜大书特书,高悬座右。”苦痛不是人生的原色,穷人有穷人的行乐之法,贵人有贵人的行乐之道。在苦痛面前,退一步必然豁然开朗,大可不必去刻意遗忘苦痛,经常去触摸,伤口反而不会那么深。

“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幸福和悲伤是对比出来的,本质上都是感性的体验,而非理性的必然。我有一学生来自清远山区,家境清贫,父母早逝,和爷爷一起长大。他成功竞选学生会干部,阳光乐观,丝毫不见有悲悯之气。今年疫情,还自制视频发给湖北的同学以致鼓励。我问起缘由,他只是轻笑,说他爷爷年轻的时候比现在的我苦多了,但是爷爷一天到晚都是乐呵呵的。或许,父母早逝的伤悲早已淹没在爷爷爽朗的笑声里面了。

在李渔看来,“乐境”就是做应该做而且可以做的事情。工作不分贵贱,人群不分贵贱,快乐更加不分贵贱。 “想至退步,乐境自生”,穷人对快乐的解读很简单,也很动人。


作者:陆景(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