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抒我读”投稿|《亲子谈判》读后感
语音播报


《亲子谈判》一共分为了三部分,分别介绍了亲子谈判的缘起、原则和方法。并用了具体的生动案例进行分析,洞察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内因,并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不得不说,该书就是一份亲子教育的“宝典”。关于读后感,我将从我”“读之前的认知想法”“读之后的认知想法”以及“今后的行动”三部分进行浅略阐述。

 读之前的认知想法

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下我们,虽然我暂未成为人父,但是从自身的家庭和身边朋友的家庭或多或少地折射出绝大部分家庭的一个缩影。这个经典的问题就是:“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现在懂什么,你知道什么?”有些家长可能还会解释一下“你长大就会明白的”。在每天的家庭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是互相影响,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占据了绝大优势。让孩子逐渐按照自己设定的计划,毫无商量的执行。

虽然表面上取得的一定的成效,家长自己沉溺于短暂的欢愉之中,但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之后,随着生理的成长和心理自我意识觉醒,之前家长认为“好的”事,孩子可不那么认为,青春期的叛逆,无论哪个时代都是有的,只是叛逆的方式各有不同而已。家长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成年人,过来人”的思维去固化一个复杂多变的青春叛逆期,倘若处理得不好,孩子将来可能会拒绝和父母沟通,甚至产生极端情况抑郁自闭。而就算是这样,有的父母仍然不会轻易做出改变,成年了越久,被固化的也就越严重。

读之后的想法

“谈判”二字在我们的认知里,总觉得应该是属于商务场上的,谈判的双方各坐桌子对面,穿一身正装,不苟言笑,面容镇静,各为自己一方争取最大的利益。 而本书里的谈判,把对象换成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谈判。在我的家庭里,父母从来都是不用谈就赢了,直接一句“你的吃喝拉撒都是给的,你跟我谈判?”所以我在家就要么不听,要么只能妥协。

但本书说的谈判,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改正孩子的某些不正确行为,甚至也有父母等其他成员之间的不当行为(由孩子指出)。把基本目的读懂后,也就恍然大悟,养育一个孩子,正式希望这个过程中互相陪伴,共同成长,共享收获。

明白了谈判的目的,举个简单的例子:通常我们为了让孩子达到某一目的,会给孩子做出一些口头承。中国历史上有个正面的例子《曾子杀猪》。可现实是,在大多数的时候,大人容易将这些承诺忘记得一干二净,还要孩子来时不时地提醒我们。所以比起口头承诺,来个亲子谈判更加正式并且有效,让双方诉求互相响应,有个奖励和惩罚机制,谁都不要犯规。如此孩子也会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自觉性会增强,比起你唠叨一万遍更加有效。

今后的行动

“孩子整天玩游戏”“做事拖拖拉拉”“作业也不按时交”“孩子厌学”“受教育改善了几天,就又恢复到以前的样子”…… 其实孩子成长的环境也就那些,就怕家长对这些问题不够重视,心里也不当回事,或采取了错误的方式,从而造成一些互相折磨的伤害。

改变一些固有的认识,把这些列为亲子的专项谈判,家长把这些谈判奖励和惩罚平衡好,关于奖励和惩罚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因为目的是双赢,不要互相折磨,吃力不讨好。



作者:何俊(广州市财政局信息中心)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