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至名归!来自南沙的他获评全国劳模
语音播报

11月24日,2020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广州港集团拖轮分公司职工蔡木德荣获“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也是此次表彰中广东港口界唯一的全国劳动模范。

参加工作以来,这位“金牌舵手”保持着拖带作业实现“零”事故的记录,曾参与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拖轮作业,在广州港主力港区南沙港的无数日夜里留下奋战的身影。

25年拖带作业“零”事故 助力港珠澳大桥建设

蔡木德从水手做起,用十年时间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拖轮船长。参加工作25年来,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船舶安全驾驶记录,在船舶操纵、航道熟悉和雷达、GPS、AIS等助航设备的管、用、养等方面都练就了娴熟的技术。

提起船长蔡木德,大家对他的评价就是“做人低调、做事用心”。他奋斗在拖轮作业一线的时间里,见证了广州港拖轮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小范围港区作业逐步延伸至珠江内河、东南沿海,甚至南海海域。

他曾以指挥组主要成员身份参与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浮运与系泊作业20余次。蔡木德凭借过硬的操船技能和驾驶经验,在珠江口水文复杂、天气多变、安全风险极大的不利因素影响下,仍然能统筹好8至10艘拖轮同时运转的浮运操作,确保每次作业安全完成,整个项目过程“零”事故。该项目后来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蔡木德还刻苦钻研技术和业务,经他改良推广的“尾缆前收”技术,使用机器代替水手用人力回收主拖缆,大大提高了港作拖轮在特殊拖带解拖后收绞主拖缆的效率及安全系数。他主导提出的“关于调整南沙拖轮轮班时间的建议”荣获广州港集团“金点子”奖,每年节省70万元成本。

不舍昼夜 提前完成南沙三期码头拖带工程

2013年8月,蔡木德从船长岗位转为船务部副经理。在做好船舶日常管理、船员培训之外,他始终坚持到生产一线带兵作业,发挥指导船长和现场指挥者的作用。

目前运营南沙三期码头六个泊位下方,共有62个沉箱,每个重2800吨,20多米高,这一个个沉箱都是当年蔡木德带领团队从90海里远的新会预制厂拖运回来的。

在2013年的工作笔记里,他详细记录了42趟拖带的情况。每次拖带需要3-4艘拖轮配合,航速约13.4节,拖力最大达65吨,往返需要两个昼夜,途中历经内河水道、狭水道和海上航行,拖带过程中也常常碰上暴风雨、强对流天气、大风浪以及雾航等恶劣天气,拖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拖带方式和航行速度。

天气海况多变是长距离拖带最大的挑战。在一次从小蒲台至高栏水道的拖带中,由于风浪和通宵的煎熬,蔡木德所带领的拖带团队已略为疲惫,但了解到崖门水道至虎跳门水域的能见度只有0.8海里时,他们立刻打起精神,按原计划慢速前进,到Y21、22号浮时能见度仅剩一百多米,行至虎跳门时收到有船抛锚堵住航道的消息,他只好应急择地抛锚,待天气有所好转后马上起锚继续前行。

全体船员谨慎拖航,短短的1.6海里竟花费了一个多小时才通过。“真的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后来蔡木德在笔记里写到:经此一役,更了解海上拖带是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在蔡木德的带领下,原计划总耗时10个月的拖带工程,通过改良拖带工艺大大缩短了工期,提前3个半月完成任务,减少了10趟来回,节约了近千万元拖带费用,为南沙三期的按时投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广州港拖轮首次进行的跨省海上拖带作业,也是由他驾驶拖轮完成的。蔡木德曾作为拖轮驾驶两次参与广州到三亚的特殊拖带作业过程中。

有一次拖轮到了南海中部,水深近百米,突然机舱报告:“断皮带!船上没有备件!”当时是凌晨1点,海面涌浪有2米,船身摇摆厉害,横纵摇,旋转摇,要站稳脚跟进行修理的难度非常大。

蔡木德尽力稳住拖轮,让轮机长及时排除了险情,并当机立断,向公司申请派人坐飞机将备件送到三亚,终于在执行任务前一天稳妥换上备件,顺利完成特殊任务。

蔡木德还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州市劳动模范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他所管理的船舶获得了全国水运系统优秀船舶等荣誉称号。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耿旭静 董业衡 通讯员 余丽颖、邹井棋、郭梦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