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刘赞文
“搞研发,就不能怕。”在汽车行业工作了近30年,陈建国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要跨界生产口罩。从“零”开始,8000多个零件、38个托盘、误差不超过3丝……凭借着一股敢于较真碰硬的精神,他带领团队奋战五个昼夜,组装调试出一台口罩生产设备,试生产期间日产能达五万只。
从“零”开始 加工、采购8000多个口罩生产线零件
2020年2月5日深夜,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艺工程部部长陈建国,接到了一个特别的任务——给口罩生产设备做组装调试。当时,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市面上口罩较为紧缺,广汽集团决定“跨界”生产口罩,而口罩生产设备的组装调试研究工作落到了陈建国的头上。
1966年出生的陈建国,进入汽车制造行业近30年,让他造汽车零件,他经验丰富,可是说到生产口罩,对他来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陈建国老家在湖北咸宁,原本和往年一样,他正在老家过年,但预感到可能随着疫情发展,公司会有新的任务安排,大年初一,他便匆匆赶回广州。
接到任务后,陈建国连夜派出技术人员到东莞各口罩厂学习。生产汽车和生产口罩是两码事情,汽车的标准和口罩标准不一样,安排技术人员去学习同时,陈建国带领团队着手进行生产的前期准备。一方面,要改造生产口罩用的无尘车间,另外一方面,安排人员收集口罩的质量标准、口罩材料等相关数据资料。“口罩应该用什么材料?都是什么规格的?如果这些东西都不清楚,就猛地一头扎进去,那会很麻烦。”陈建国说。
一条口罩生产线有8000多个零件,而这8000多个零件的采购让陈建国的团队耗费了大力气。陈建国回忆说,那时候新年刚过,加上疫情的影响,那时很多企业都没开工,这大大增加了零件采购的困难。8000多个零件中,还有一些是非标准化的零件,需要进行加工,这无异于是难上加难。“那时真是没日没夜,一天24个小时去寻找加工非标零件。”对加工好的零件,陈建国的团队随时待命,什么时候加工好了,就什么时候去取。“凌晨1点、3点、5点都有,大家基本上都是24个小时连轴转。有时干脆派专人在现场驻守,一加工好就立刻开车运回。”
图片来源受访者
连夜计算近6小时,最终找到那缺少的“一个托盘”
作为总负责人,陈建国时时把控着口罩生产线的组装、调试质量及进度。口罩生产设备的零件不能装错、不能装漏,每天再怎么晚,陈建国都会去检查。口罩生产线的耳焊机上有个非常重要的传送结构,该部分主要由托盘和链条构成,托盘和链条是配套的,链条上的节点变动,托盘数量也要变动。而一旦配合不好,不但无法实现耳焊机和口罩本体机的同步。
有天晚上,已过22点,陈建国去车间查看口罩生产线的安装进度,他发现耳焊机上的托盘数目可能不对,装上所有的托盘后,还留有条缝。陈建国敏感地意识到设备组装可能出了问题。他立刻查看图纸,又是检查设备,又是计算反推,最终经过近6小时的反复计算,到次日凌晨5、6点时,终于找出了问题。原来,口罩生产原型机上的耳焊机上链条是专门定制的,市面上根本买不到,而陈建国团队买来的链条是标准的,所以链条上的节点和托盘的数量就对不上了。“是托盘少了一个”,陈建国立刻明白过来。经过对链条的调整,又加上一个托盘后,生产线终于稳定运转起来了。
2月20日上午10点,广汽集团的5条口罩生产线快速运转起来,实现量产。其组装调试的艰辛,让陈建国至今印象深刻,“遇到的困难特别大,很多东西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陈建国感慨地说,“有时口罩耳绳焊接不上,或者焊接上之后,把口罩片也带起来了,然后卡住,无法实现自动化。超声波焊接机对精度要求相当高,误差不能超过3丝(1丝=0.01毫米),超过3丝米的误差,超声波不发或是发出的强度不够,就焊不住。”
图片来源广州市总工会
追求“精准”习惯 助其培养“匠心”意识
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陈建国表示,感到无比光荣,更深知这份荣誉背后的责任与使命。“全国劳模称号是份荣誉,更是继续前行的动力,我会把这份荣誉作为新的起点,在新的汽车技术革命中,再创新业,再立新功,并不断发扬中国汽车工匠精神。”
30年的汽车行业从业经历,让陈建国在潜意识里面养成一种追求精细、精准的习惯。面对调试口罩生产线的紧急任务,他更是拿出了比自己平时生产汽车更加严苛的要求来对待。从钻研汽车零部件到跨界口罩生产设备,支撑陈建国的始终是一股较真碰硬的精神。“如果缺乏内心深处的匠心意识,更高的自我要求便无从谈起。做事如此,做人也莫能外。”这位党龄比很多90后年龄还大的老党员,时常用这句话要求自己。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邓潇丽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苏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