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老人做志愿服务面临哪些痛点?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道出了其中问题→
语音播报

如何才能让人们参与志愿服务更加便利,并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的当下,掀起养老互助风潮?日前,由中华志愿者协会、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志愿者协会主办的2020年时间银行广州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研讨会搭建了一个全国性行业交流发展的平台,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地的时间银行领域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建设与应用机构代表纷纷就“时间银行”助力养老事业的资源动员和长效机制开展圆桌讨论。

其中,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农业工委主任郑汉林认为,广州需要推进公益服务资源整合,构建全市统一的志愿服务管理信息平台。郑汉林还指出,不仅是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国内所有的时间银行建设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养老服务的缺口,谁来填?

郑汉林在研讨会上指出,截止2019年底,广州市户籍老龄人口已有175.5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4%,独居老人、空巢老人不断增长,需要政府及所在社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但全市189个养老机构中,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的比例,以及两种机构的床位比例均约为1:2.2,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0张。

他分析认为,目前从户籍人口来看,超过100万人是没有床位可以提供的,如果把这个比例砍一半,70岁以后才需要,大概有50万,加上常住人口也是超过100万人。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与公办养老院门槛较高、民办养老院费用较贵、养老服务设施和专业护理人员不足等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8年,作为广州市人大代表,郑汉林和黄翔领衔提出了《推动建立公益“时间银行” 形成一个可持续社会互助性养老机制》的建议。此后,市民政局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部署推动,在短短一年半内,就指导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协调社会力量搭建了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并在海珠区试点,现在又在全市推广应用。

郑汉林认为,这既能倡导“我爱社会,社会爱我”“我用今天换明天”的理念,鼓励人人都拿出一部分空闲时间奉献到“时间银行”养老服务之中,也能增强将老未老人群生活的参与感和满足感,促进社会闲置养老资源重新配置,部分解决老龄化社会的难题。

不过,“时间银行”的落地,也面临不少挑战。

如何让参与志愿服务更便捷

在郑汉林看来,广州市志愿服务管理存在主体多元,自成系统、条块分割现象。比如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等志愿服务队伍都在社区开展工作,但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各个管理体系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缺乏联动协调与资源统筹

从志愿服务管理系统看,目前广州市相关部门开展志愿服务管理分别使用上级垂直或自建系统,如市民政局使用国家民政部志愿云系统、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团市委使用省“i志愿”系统、市“志愿时”系统,市总工会有粤工惠系统,每个社区又有不同的党建和社区服务系统。

郑汉林说:不同系统的注册、管理和激励方式不一,账号、积分等不能通用,信息资源整合困难,服务效率受到制约。其中,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创新性强、涉及部门多、建设周期长、社会影响大、实施难度大,迫切需要市委、市政府提高统筹层次,推动志愿服务和信息平台的整合。

要解决其中难题,郑汉林认为,市文明办应切实发挥在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中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职能和优势,民政部门应切实履行行政管理工作职责,与相关部门、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共同推进志愿服务组织发展。

而市有关部门也应把党员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社工+义工等公益服务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发挥好广州志愿服务工作的特色优势,一体化统筹推进志愿服务建设,让不同渠道的志愿服务资源汇入广州公益“时间银行”的大海,储蓄爱心时间服务未来的自己。

此外,郑汉林认为,构建全市统一的志愿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尤其重要。市有关部门应逐步引导党员进社区、志愿时、南沙时间银行、社区随约等系统或微信公众号进行整合,形成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的统一管理平台和服务窗口,探索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代码的注册信息库,使身份证号成为登录全市统一志愿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唯一注册账号,实现系统账号通用、服务积分互认、信息资源共享。 

未来公益时间银行如何发展

关于未来的发展,郑汉林表示,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建设不是在几个社区小规模运作的社区服务,也不是几个公益服务组织开展的慈善服务,而是需要像银行服务网络一样,由点及面,由面成网,打造群众广泛参与的品牌性组织

他认为,下一步,需要以其社会效益为引领,不断集聚党员、青年志愿者、社区义工、居民群众,以及更多关心社会公益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积极配合和投身到这项利人利己的伟大事业中,汇聚“今天我帮你,明天他帮我”的磅礴力量,开启邻里互助的幸福之门。

此外,目前各类志愿和公益服务队伍的服务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助老服务、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帮扶救助、居民维权、文化旅游、平安护卫、洁化绿化、交通疏导等方方面面。郑汉林一直在思考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应以助老服务项目为主,还是涵盖其他公益服务项目?

他分析道,如果仅以助老服务为主,就难以调动社会广泛参与;但未确立以助老服务为重点,又可能偏离推进养老服务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初衷,建议市有关部门在公益服务资源整合中能够统筹兼顾,突出公益“时间银行”以助老服务项目为核心,适度拓展其它公益服务项目,实现助老与助人的平衡。

郑汉林透露,广州公益“时间银行”正探索打造一个“初老”通过志愿服务共享时间资源,为未来自己养老置换服务时间价值的社会化平台。但是,大多数人都会担心政策的不稳定和多变性,都会怀疑在付出志愿服务时间后,未来这些积分能否真的可以像货币一样存储、提取,并拥有同样多的被服务时间;自己付出的服务时间能否像财产转移一样,换算成父母、孩子可以享受的被服务时间;当养老服务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时,积分还能否兑换,实现随需随用?这就需要通过完善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制度保障体系,注重公益“时间银行”的持续性、权威性和公平性,让明天的被服务时间提早被预知,养老服务积分切实可兑现。 

一方面,他建议市有关部门加强时间银行顶层制度设计和管理,强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保持政策的连续稳定性和投入的可持续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制度保障体系,规范时间银行各管理主体责任、志愿者的责任和义务、监督与评估机制、资金管理方式、社会服务要求,统一志愿服务时间储蓄、积分获取与兑换原则、标准,加强政府兜底服务保障。同时,深化完善志愿服务规范标准、时间记录、嘉许表彰、激励回馈等一系列制度,优化多元主体参与格局,将公益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打造成广州创建“全国慈善之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市民推崇的健康时尚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为充分调动社会应有的动力与活力,让真正的公益慈善文化在每个人的内心生根、发芽,促进时间银行理念更新、规范提升和蓬勃发展,他建议政府进一步推动非营利性组织参与时间银行的管理和服务。下一步,应积极探索与腾讯、阿里等大型企业公益服务组织、广州地区商业银行、保险机构或其他公益服务组织对接合作,利用非营利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的专业的技能和人力资源,提高时间银行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扩大公益“时间银行”的可见度、影响力,实现时间银行可持续发展。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苏赞 速记资料:广州市志愿者协会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莫伟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