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赤潮?跟专家学习这样做
语音播报

你见过红色的海水吗?你觉得是奇观还是污染?你有没有听说过赤潮?想了解赤潮对人类的影响吗?想知道如何应对海洋中的赤潮现象吗?来来来,听听专家有什么建议!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学院副院长杨慧荣走进华农附小,为近1000名同学科普了海洋中的赤潮现象,大家快把小本本拿出来记一下!

主讲人:杨慧荣

●  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题目《认识赤潮 保护海洋》。


何为赤潮?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改变,尤其是有机质污染导致海域富营养化,促使浮游生物,特别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异常现象。赤潮只是一个历史沿用名,顾名思义,赤潮大部分呈现红色或粉红色,但也有黄色、橙色、蓝色、绿色、土黄色、黄褐色等,可因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赤潮并不导致海水颜色明显改变。

杨慧荣教授告诉同学们,近年来我国近海赤潮愈发呈现次数频繁、面积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那么,形成赤潮的条件和因素是什么呢?听听杨教授怎么说——


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海水富养

城市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滨海旅游业的过度开发等。


重要因素:理化因子——水温、光照、盐度、pH值等;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


重要因素:水文气象

赤潮发生地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的海域。


人为诱因:海水养殖

海水高密度养殖、过量投饵、残饵及排泄物等加快了海水富营养化进程。



同学们认真听杨教授讲课


让我们一起看看赤潮发生的过程——

起始阶段:各种环境条件促使赤潮生物开始繁殖或胞囊开始萌发。

发展阶段:赤潮生物呈指数式增长,同时原来的共存种多数被抑制或消失。

维持阶段:赤潮处于平台期,赤潮生物种群数量稳定在最高水平。

消亡阶段:水质恶化,毒素积累,营养物质耗尽,赤潮生物无法适应大量死亡。


杨教授告诉同学们,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灾严重。


那么,赤潮究竟有哪些危害呢?杨教授列出了最重要的三点:


1、赤潮对海洋渔业的危害

海洋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呼吸和滤食器官机械堵塞,窒息而死;赤潮生物繁殖及死亡分解需大量耗氧,引起水体DO(溶解氧)下降;许多赤潮生物产生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特别是一些有毒甲藻可产生致命毒素。


2、赤潮对生态平衡的危害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均处于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状态。


在赤潮爆发初期,由于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pH等,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其逃避甚至死亡。


爆发后期引起水质恶化:DO降低、毒物增加(H2S,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机质含量增高等,导致海洋生物群落结构改变,饵料生物锐减,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


3、赤潮对人类健康与安全的危害

赤潮毒素的富集与传递

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一旦被水产品摄取,就会在体内富集。若不慎被人食用,就有可能引起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案例:

1986年,我国福建东山岛,村民因食用带赤潮的花蛤曾发生过136人的集体中毒事件;

1995年,菲律宾发生的赤潮,使2万民渔民感染麻痹性贝毒,并有4名儿童死亡。


同学们踊跃提问


小提示:

常见的赤潮毒素有:NSP(神经性贝毒),ASP(记忆丧失性贝毒),PSP (麻痹性贝毒),DSP (腹泻性贝毒),CTX (西加毒素)等。


贝毒中毒症状: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那么,如何防治赤潮呢?杨教授也给了“妙招”——


(1)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1.严控污染源:制定生活污水和工农业废水以及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
2.优化海洋沿岸带生物群落结构:有选择地养殖具有净化功能的大型经济海藻,建设红树林生态走廊,建立保护区;
3.加强有毒赤潮的监测预报:水温、盐度、气象、赤潮生物生物学特征等实时监测和赤潮预报;
4.加强海运和工程的监管评估:充分考量围海造地工程,防止过度开发破坏海水交换和潮流的净化作用。


(2)提高环保意识,健康生态养殖刻不容缓

1.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

2.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

3.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

4.养殖池塘的污水和废物,科学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同学们认真记笔记


知识拓展:治理技术有哪些?


(1)物理——无二次污染, 但费用高、效率低、难以大面积使用

1.机械搅动法:借助机械动力或其他外力搅动赤潮发生海域的底质,加速分解海底污染物,使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得以恢复。

2.吸附法:利用具有多孔性的固体吸附材料,将赤潮藻类吸附在其表面,以达到富集和分离的目的,目前使用的赤潮吸附材料主要有炉渣、碎稻草和活性炭等。

3.超声波:是备受关注的新型除藻技术,不需化学物质即可较快去除藻类。


(2)化学——见效快、费用低, 但易造成二次污染

1.无机药剂法

利用无机药剂直接灭杀赤潮藻类的方法。目前研究的无机药剂主要集中在铜离子试剂(硫酸铜)、次氯酸、二氧化氯、氯气、过氧化氢和臭氧等。


2.有机药剂法

目前研究的有机药剂主要包括有机胺、碘类消毒剂、有机溶剂、黄酮类和羟基自由基等。


3.胶体絮凝沉淀法

利用胶体的化学性质进行絮凝沉淀是目前治理赤潮的重要手段之一。


(3)生物——费用低、易操作,但要科学评价生态危害

1.引入赤潮藻类的生物天敌

“天敌捕食”:根据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关系,养殖摄食赤潮藻类的浮游动物或水产品。

“克藻效应”:大型藻类和水生植物,与赤潮微藻同为初级生产者,大型海藻在竞争中可获得更多的光照和营养盐,向环境中释放相生相克的化学物质,对赤潮微藻具有明显的生化抑制效应。

热点:通过大型海藻同赤潮微藻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处理赤潮问题。


2.微生物技术

利用对赤潮藻类具有特异性抑制甚至杀灭作用的细菌等海洋微生物进行赤潮治理。

溶藻细菌 (Algicidal Bacteria):一类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抑制藻类生长,溶解藻细胞或杀死藻类的细菌的统称。目前已经有多种溶藻细菌被分离出来,它们作为一种可能的赤潮终结者而备受关注。


看到赤潮给生活带来这么多影响,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杨教授这样说:一旦发现疑似赤潮现象,及时报告当地海洋管理部门;停止在赤潮发生区域游泳等活动;不吃赤潮水域水产品,如遇赤潮中毒现象,及时送医救治。



防控赤潮,从我作起!

使用无磷洗衣粉,清洗餐具时少使用洗洁精,农业上少使用氮磷化肥;低碳环保,不使用一次性用品,旧物循环利用,使用可再生新能源;例行节俭,光盘行动,不浪费粮食,节约用水用电,精准垃圾分类;勿过度开发、过度浪费、过度攫取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讲座虽然已经结束,但同学们积极发言提问的表现,给杨慧荣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她呼吁同学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一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共同携手保护我们的蓝色海洋!


院士专家校园行

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以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为重点,依托中国科协的网络资源和人才智力资源,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开展科普讲座。讲座内容以适合青少年特点,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为主,不仅突出知识性、科学性和通俗性,更强调趣味性和新颖性。授课形式多样,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同时,通过分享科学家的拼搏、创新的人生经历,传播科学精神,引发青少年思考。


项目开展以来,已组织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世界科学院的欧阳自远、张景中、陈新滋、刘人怀、钟世镇、黄乃正(香港)、方滨兴、杜如虚、林浩然、叶玉如(香港)、吴硕贤、刘焕彬、徐义刚、张培震、罗锡文等15名院士在内的70多名科学家,走进广州11个区的360所中小学,为15万余名中小学生开展现场科普讲座370场;2020年受疫情影响,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采取线上讲座的方式开展活动,录制了17场专家讲座在网络平台上播放,并刻录1600多张讲座光碟发放到各中小学校,活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免责声明】:相关文字图片来源于专家的ppt和网络,如有任何侵犯版权情况,请联系我们。

【记者 曹婧云】

【编辑 绾霞】

【摄影 郭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