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特等功臣郑起:冲锋号响慑敌胆 “钢少气多”退敌军
语音播报

  “嘀嘀嗒,嘀嘀嗒,嘀嘀……”观看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大家都会对我军嘹亮、凌厉的军号声印象深刻。然而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发生过一个关于军号的战术奇迹:司号员郑起用一把军号,活活吓退了一个营的英军。

    1951年1月3日,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釜谷里战斗中,郑起所在的志愿军三四七团七连奉命夺取和守卫釜谷里南山阵地。战至下午4时许,七连班以上干部全部牺牲,全连仅剩7人。敌军再次发起冲锋,此时七连弹药耗尽,代理连长郑起吹响军号,敌军以为志愿军即将发起反冲锋,随即退回山下。最终七连坚守南山阵地一昼夜,为大部队作战赢得了时间。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郑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一次。10月11日,在鞍山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88岁的老英雄郑起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战斗故事。


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英雄郑起



       郑起1932年生于黑龙江海伦, 14岁那年,他成为了东北民主联军的一名战士。部队首长觉得他年小体弱,将他分到团部担任卫生员和理发员,可郑起却执意要去号兵班。“那时,部队通信手段简单,军号是主要的通信联络工具,也是部队的特殊武器。”郑老回忆说,每到冲锋时,号兵总是第一时间跃出战壕,吹响号角。部队首长看他态度坚决,批准了他当司号员的申请。他的军旅生涯就从这嘹亮的号声中开始,从解放战争一直吹到抗美援朝战场上。


       解放战争中曾被弹皮贯穿左耳


       “在战斗中,号兵与指挥员、轻重机枪手一样,通常都是敌人的重点狙击目标,牺牲率极高。”在郑起看来,虽然司号员与司令员差一个字,级别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但身后背负的却都是千军万马。学吹号并非想象中那样美妙轻松,而是枯燥、单调,甚至痛苦。“为把上百个号谱背的滚瓜烂熟,得天天苦练……”郑起回忆说,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号队长就让他气沉丹田练习“拔音”。“拔音”也是极乏味的事情,从早到晚都是“哆、咪、嗦”3个音符。开始时,使出吃奶的劲儿,憋得面红耳赤,才能吹响那么一两声。再后来虽不那么吃力了,但是气短,高音顶不上去,吹出的东西也不成调调。

    “苦练朝夕,就是为了打仗时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遇到什么特殊情况,都能把军号吹响,能准确无误将指挥员的命令传递出去。”郑起严肃地说,战场上一旦吹错,后果不堪设想。

    1948年10月1日,郑起随部队奉命向锦州北面重镇义县进攻,遇到敌人猛烈反击。首长命令郑起吹响冲锋号。枪林弹雨中,他艰难地爬到屋顶昂首劲吹。一发迫击炮弹呼啸袭来,炮弹皮从郑起左耳下部贯穿,所幸没伤到大脑。弹片取出来后,脑神经受到压迫和损害,他时常会感到疼痛难忍。可伤势稍好转,郑起就立即归队,随部队转战南北。


    激战釜谷里 一把小号退敌兵


    出国作战时,郑起19岁,“营长要求我:‘你郑起一定要在出国作战战斗当中打出名堂来,号声就是命令,命令就是我们的全军战斗的主要方向。’”1951年1月3日,天寒地冻,郑起所在的志愿军39军116师347团7连一路穿插到汉城以北40公里的釜谷里,接到命令攻占公路边的一个无名高地。釜谷里位于议政府以西约20公里处,由英军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守备,企图迟滞志愿军攻势,掩护“联合国军”南撤。战斗在黑暗中突然发起,七连官兵很快发现,面前的这支敌军不一般:受到攻击后反应迅速、单兵射击极其准确、支援火炮也极为猛烈……连队很快出现大量伤亡,连长、指导员、副连长相继牺牲。

我军为何只派一支仅有83人,甚至都没有满编的连去阻挡两个营的兵力?原来,我军在审问敌方俘虏时,误将一个“联队”理解为一个“连”。因此到达该高地,七连官兵才意识到,自己完全步入了绝境。回忆起昔日的战斗,郑老的精神有些亢奋,他告诉记者,那支他们击败的部队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英军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的后卫分队,是英军乃至“联合国军”的王牌。

    凌晨,七连兵分两路向釜谷里南山隐蔽接近,尔后发起猛烈冲击,并占领该南山阵地。困兽犹斗的英军为了打通阵地,向高地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英军打的榴弹炮和迫击炮,一个挨着一个,打到我们山头上来,战士没地方隐蔽,没地方趴,好多战士牺牲在敌人的炮弹的跟前。连长厉凤堂负重伤,气都喘不上来了,他被打到肺部,看见他,我就掉眼泪了,特别难受。连长把手枪交给我说,‘郑起,你得把这个任务一定要完成。’”临阵受命,连长的重托和信任,给郑起无穷的力量。“我就喊:‘同志们,我们现在一定要坚持到天黑,打到天黑,我们就是胜利,用生命换得今天的胜利!”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在山上捡了一部手榴弹,还找两根爆破筒子,冲着全连的同志喊:‘你们把爆破筒拉着,一起往外扔,包括手榴弹,一起往外打!所以大家非常受鼓舞。”一天一夜过去了,为夺回釜谷里南山,英军在坦克和炮火支援下,分多路向立足未稳的第7连发起多次冲击,均被击退。激战中,七连仅剩26名官兵,班以上指挥员相继阵亡,连长身负重伤,不久后也牺牲了。司号员郑起主动代理连长指挥,发誓要和英军血战到底。三次进攻后,七连仅剩17人。其后,英军又发动了三次进攻,战至下午4时,全连仅剩7个还活着的人。到了第二天下午3点,英军孤注一掷,集中所有火炮对我军阵地发动了猛烈轰炸。炮弹打完后,英军“来复枪团”团1个营的兵力以6辆坦克为先导,再次发起猛烈攻击。

    七连战斗员将仅有的1根爆破筒和几枚手榴弹投向英军,郑起等人用机枪拼命地阻挡敌军,但是由于寡不敌众,子弹都打光了。此时的郑起认为,大伙儿恐怕要牺牲了。眼看着敌军越来越近,郑起急中生智,果断吹响了冲锋号。“我吹的‘嘀嘀哒嘀嘀嘀嘀,嘀嘀哒嘀嘀嘀嘀……’就这样,英国鬼子都开始往山下跑。”此时的英军早已是强弩之末,郑起的军号崩断了他们最后一根心弦。整整一个营敌军疯狂逃窜。“那个时候主要就想着用冲锋号吓退敌人。连长快牺牲的时候叫我代理连长,这对我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了,吹完冲锋号,山头上剩下的战友们就有点喊起来了:说‘同志们冲啊!上去就胜利!完成任务,保持我钢铁连的荣誉!还把这钢铁连当成鼓舞大家的一个口号。我能够最后把号吹响,使大家想到我们钢铁连还存在。”

    为了吓退敌军,郑起不停地吹着军号,甚至嘴巴都被吹出了血。冲锋号响慑敌胆,战场上形势陡转,我军增援部队赶到,大败英军来复枪团,英军的突围彻底失败,我军出奇制胜,郑起荣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毛主席对我特别热情。我才19岁的一个小孩,到他家去,给他的工作人员做报告。毛主席说:‘今天的饭,给你做的红烧肉,你得吃,但是有一个问题,凉了,你讲釜谷里战斗,给他们做报告的时间太长了,我叫炊事员给你热热,完了你再吃啊!”


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的军号


       “这种铜质的金属之声,是世界上最神奇的语言”


       如今,郑起的军号已成为志愿军英勇机智、顽强的精神见证,每次重温这段经典战例,仿佛又听到了嘹亮的号声在耳边回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夺取新的胜利。

       “战争年代,军号发挥着指挥、通信等重要作用,比如起床号、开饭号、集合号、冲锋号、后退号、防空号,此外还有专门用作部队相互联络作战的特殊号谱。”郑老告诉记者,到了战况胶着,敌我双方最疲惫时,甚至是我军面临极其危险的关键时刻,雄壮激越的号角总能让人热血沸腾。只要号角声起,中国军人就会英勇无畏冲向敌阵!

    “那声嘹亮的军号,承载着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密码。”郑老激动地说,从1927年建军开始,军号就与人民军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历史最终证明,司号制度背后体现的是一支军队对正规秩序和严明纪律的选择。这最终使人民军队在短短几十年里,成长为一支不畏任何强敌的力量。


文 图 视频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秋瑜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