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友好老年服务中心林艳娜:视老人如亲人,做老人的好儿女
语音播报

姓名: 林艳娜

所属机构: 广州友好老年服务中心

岗位: 业务区院长

从业时间: 2007年3月 职业专长: 社工、养老护理

2013年9月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

2014年10月取得“公共营养师三级”;

2016年12月份取得“养老护理员二级”资格证,并于2017年12月份获得“广东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2019年5月获得孝行天下“优秀养老服务新青年”称号。





林艳娜,女,1985年07月出生,汉族,入党积极分子,现任中心业务区院长一职。2006年7月来自河南的她来到广州友好医院实习,10个月的实习期间她基本上都是接触和服务附近几家养老院的老人,与老人病人相处中她知道老人被病痛折磨的痛苦,也了解到老人一生有的丰功伟绩留世间、有的生活坎坷众亲离和有的失去家人无家归等。2007年7月大学正式毕业后她毅然离开了家乡河南和家人再次来到广州,应聘本中心养老护理员一职,从头做起。刚加入护理员队伍的她每天为老人冲茶倒水、端屎倒尿和扫地喂饭等护理工作,在家里排行最

小家人宠爱,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她一点也不适应,当初是在家人反对下自己独自前来中心的她又不敢向家人诉苦,每晚躲在被窝里默默流泪。该楼层班长看到日渐消瘦的她,联同其他护理员主动找她聊天,工作中让她先负责文书和查房等轻活,生活上给予家人般照顾,使她慢慢地爱上这份工作。

勇于担当,不断进步

养老护理涉及的知识和内容极其广泛,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老人,林艳娜在工作期间努力学习不断地提升专业水平,相继于2010年6月考取了“中级养老护理员证”,2013年6月取得了“助理社会工作师证”,于2014年10月成功考取“公共营养师证三级”职业资格证书,于2016年2月取得“三级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2008年1月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的她由护理员岗位调到保健师岗位;2008年12月中心举行竞聘上岗,她参加了主管岗位竞聘,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当选;2012年1月提升为业务副主任;2017年1月提升为业务区院长。本中心推选她参加2019年5月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爱心护理工程研究发展中心和中华孝行天下新闻社共同举办的五四新青年养老人的活动,她被评为“优秀养老服务新青年”荣誉。因她有基层工作经验和知道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和不同身体状况老人的需求,所以在工作中,她每天上班都提前15分钟来到中心,巡查负责分院的各岗位值班员工工作情况,接着组织主管、保健师和班长交接班和查房等,有条不絮地安排好各项工作。她认为:“别人提意见才是关心你的人”,故她对老人和员工有求必应,并严格地要求自己和下属都要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她也习惯每天查房时问老人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与员工开会或接待家属时也是如此,并且她也及时将别人的意见或建议落实在工作中,涉及到其他部门或不能处理的,她也协同其他部门跟进处理或向院管会反映。

热爱为老服务,决心扎根友好

在林艳娜的家乡女孩子已过适婚年龄20岁后就会被催婚,2008年里她父母多次催她回老家“相看”都被她拒绝了;为了不让父母再催婚,林艳娜向身边的朋友发出“寻找另一伴”的信息,但首要条件是愿意与她留在广州?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在广州工作的丈夫,当时她父母都举双手反对,不赞同这门婚事,认为从小最疼爱的女儿放在父母身边才最放心,林艳娜结婚后一段时间都不怎么理采两位年轻人,随着林艳娜的大女儿出生,俩位老人家听到大女儿在耳边经常唠叨说:小妹没有老人家在身边照顾、带孩子没经验孩子经常哭闹和小妹坐月子消瘦很多等话语,父母听了不忍心两佬一起来到广州,留下照顾林艳娜的大女儿和之后出生的儿子至今;在林艳娜的影响下,2011年她哥哥和嫂子也从河南来到广州工作,在她的介绍下嫂子也成为同事。两个孩子已出生,丈夫的工作也稳定,林艳娜就开始筹划在广州买房子,她为了方便上下班和照顾孩子,与丈夫一再商量后决定就在中心附近买了房子。2018年通过养老服务人才引进,她申请入户于广州,将两个孩子户口也一并迁入广州,真正扎根在广州。

用心护理,赢得赞扬

张伯,突发中风外出住院,出院返回中心,从原是一名自理能走能动、爱唱爱跳的老人变为现在坐轮椅、左半偏瘫和吞咽困难,张伯不能接受自己的突然变化,失去生存的意念,因此脾气爆躁,护理员喂饭不吃、拒绝医护人员每天查房、测量血压和其他老人想与聊天就吵骂,两天下来因没吃东西只喝水的张伯整个人没力气,脸色苍白,建议他再去医院就医,但张伯坚持不去,其家人也无可奈何。当时从事护理员工作的林艳娜,用自己所学的医护知识和沟通技巧尝试去接触张伯,她先耐心地听张伯讲得病前年轻时代故事、中风后的身体状况和因病对家人愧疚心理等感受。听完心声后,林艳娜就慢慢地与老人分析身体通过康复能恢复一定的行走功能、儿女送老人去住院和送来养老院是希望有专业的照护而不是遗弃和吞咽功能障碍是可以通过中医康复等鼓励他,然后一口一口地喂张伯吃饭,张伯看到一位20多岁的姑娘都愿意从事这职业和耐心地照顾自己,他顿信心满满,配合林艳娜将饭吃完。之后的日子里,林艳娜专门制定张伯的康复计划,每天给张伯按摩、鼓励他自己吃饭、陪着张伯去做康复治疗、学走路和推轮椅带他去看老年大学的表演等,在林艳娜的细心的照护下,张伯能扶着拐杖走路、自己吃饭、自己去参加活动和愿意与其他老人聊天,并逢人都说:我能走路都是我“乖孙”的功劳。逢年过节张伯的儿女接他回家团聚,他都不愿意回去,生怕儿女接他回家后就不送他回来中心。

持之以衡,让老人重新站起

何伯,入住不久因走路不稳摔跤致左股骨颈骨折,因老人年纪大,又有多种慢性疾病,老人和老人的家属都不愿意给何伯做手术,最后医生和家属等多方沟通,大家统一意见:保守治疗。但是保守治疗有保守治疗的苦恼:康复慢、过程难。喜欢跳舞的何伯无法接受这个“意外”,不吃不睡,家人请来几个保姆均被何伯给“气”走了,只愿意一起入住中心的老伴顾姨照顾,照顾一个月下来让本已是80岁的顾姨也病倒了。时任主管的林艳娜听班长反映何伯的情况后,天天去查房问候,安排护理员照顾生活起居,与顾姨一起做思想工作,像照顾孩子一样慢慢哄着吃饭、睡觉,同时介绍院内与他的病情一样好转的案例,并用轮椅推何伯去探访康复后的老人;并鼓励何伯遵照医生的医嘱坚持服药和做些适当的康复训练;协助何伯应聘合适的保姆等,在何伯的配合下经过一年的康复,何伯终于能以前一样走路和跳舞,他激动地对林艳娜说:如果没有你对我的不放弃,我今天就不会走路了。

齐心协力 ,共抗疫情

今年我国突发“新冠”疫情,我中心也立即实行“全封闭”管理,要求全体员工留在中心内,特殊情况申请批复后才能回家。疫情正好遇上春节,林艳娜的父母和丈夫刚好回老家过年了,留下她自己带两个孩子在广州。作为分院院长的她不可能带头休假不留院内,通过一番衡量,她决定带着两个孩子住进中心宿舍。她负责的院区共入住510多位老人,春节除请假回家过年的,还有200多位老人留在院内。林艳娜带领着留下的40多名员工,与院管委会一起起草“防疫防控工作方案”、“防疫防控应急预案”和“隔离区防控预案”等,并在封院两天内安排员工食宿、组织全中心老人和员工做核酸检测,参与到中心组建的由院管会、党支部、老代会、志愿者服务队的每天防疫巡罗检查监督小组,以及组织该院区的员工参与到收取快递和分拣快递岗值班。在全封闭管理的第二天六点多,还没到上班时间的林艳娜就接到保安的电话称她负责区有一位老人在大门口第二道防线大吵大闹,林艳娜匆匆穿上衣服从宿舍跑去处理,了解到老人每天习惯外出附近的超市买菜,又没留意所住 楼层宣传栏的通知,出门口就给保安拦住不让出,加上老人是老广州不会听普通话,保安解释他一句都听不懂,同时他认为以往每天都自由出入,今天保安不给外出一定是针对他,故引起他的不满,还扬言要打保安。林艳娜用学得不很标准的“广州话”耐心地与老人解释,但老人就是不愿意接受,还是认为我们中心有其他事情隐瞒,才不给老人外出,于是林艳娜找来老人代表和打电话给老人儿子劝导,老人才相信是因疫情的原因;平息老人的误会后林艳娜亲自陪同老人到院内生活超市购菜,并还告知老人疫情期间暂时在院内生活超市采购,如果需要的物品生活超市没有告诉她,她来解决。当处理完老人这“小插曲”后,担心老人不留意宣传栏的通知和怕护理员传达不全面,她立即叫来院区的主管,分头到每个老人的房间一对一讲解封闭管理的信息和防疫防控的相关要求。


封院不封情,林艳娜每天除带着员工执行防疫防控的工作外,每天安排员工为老人取药、购物、领取快递等;鼓励老人到花园散步做运动,安排员工推护理老人外出晒太阳、做保健操;在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陪同志愿者给孤寡老人送爱心应节礼品;关注着老人和员工的心理,鼓励老人与员工通过电话和微信与家人联系,部分没电话或微信的她就用自己的手机在床头让老人与家属视频,几个月下来,她的手机费用就是平时的几倍,老人都说给她电话费,但每次她都是笑笑说:没事,用不上几块钱;疫情中还有一些老人因家属不能来探望,情绪很低落,她就要求社工和邀请老代会或老人志愿者一起做心理疏导工作,为了落实好各项防控工作不出疏漏,她经常都没有按时下班这概念,每天都是最后一个下班。就是因为有了林艳娜这样的带头人,才保障了疫情期间老人的健康安全,至今做到“零感染”。

林艳娜自身有感触的体会到“视老人如亲人,做老人的好儿女”的幸福感,所以她深切的懂得:从事为老服务工作不只是有爱心,还要有担当;她愿意继续勇往直前,不断地提升自己,更加积极和努力地投入到养老事业中去,为社会和政府解忧,为天下儿女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