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抒我读”投稿|与育儿焦虑和解
语音播报


《娇惯的心灵》以美国大学生群体为切入点,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成长期进行全面的田野调查,深入探讨了关于父母、学校及全社会社会对于“教育”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回答了“钢铁”是如何在“娇惯”教育下被抹杀而没有炼成,将当代社会的教育危机暴露出来,带着读者对“娇惯”教育展开深入反思。

虽然书中展现的是美国故事,但把视线放回到国内,何尝不是“异曲同工”呢?从小孩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焦虑”地为孩子安排着生活的一切:未满一岁的小孩就要上早教,刚满一岁的小孩就要上日托,读幼儿园就要开始上各种补习班,中考高考报志愿父母也要操办,到了大学毕业工作、结婚成家生子……父母事事操心、事无巨细。国内知名教育机构也在父母的“焦虑”中蓬勃发展,效益蒸蒸日上。还有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也正是数千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这让我们不禁思考,这些,到底是孩子需要,还是父母需要?到底是孩子对于学习知识的需求,还是父母缓解焦虑、填满空虚的需求?

去年秋天,我的孩子出生了,作为新手父母的我们常常在交流思考,如何更好地教育小孩,是要用“虎妈猫爸”的教育方式,还是以“善父慈母”的教育方式?现下恰好读到《娇惯的心灵》,也给了我这个新手妈妈很大的启发。我想,不过分保护孩子,更不可放任不顾,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免疫力,有句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

老实说,作为父母,又怎么可能不焦虑呢?正是因为“爱”转化成了“焦虑”,要化解“焦虑”,关键是要学会“放手”。智慧的父母懂得适当退出,不以爱的名义掌控孩子的生活,这是父母与孩子的和解,更是与自我的和解。


作者:蔡若佳(市国资委企业改革处)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