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策、全行业覆盖、时尚活动赋能: 探索垃圾分类工作的“从化特色”
语音播报

抓好垃圾分类,推动绿色发展,彰显文明风尚。从化区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高效推进垃圾分类,全力打造具有从化特色的垃圾分类体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3+3+1+7”标杆示范带动全域垃圾分类工作,“1+2+3+8”垃圾分类政策体系为精准施策提供有力保障,全区213个机关及企事业单位、200所学校、138小区、55个社区、221条行政村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每周“资源回收日”活动、“丛城环保回收”项目成效显著,各行业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取得显著成效,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和垃圾分类环保驿站建设稳步推进,市、区两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初见成效,全区资源回收率为38%,生活垃圾全面实现“零填埋”和100%无害化处理,从化区垃圾分类工作提升显著。  

“一村一策”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标杆区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面临基础条件薄弱、财力不足、村民分类意识不强等难题,从化区结合地域实际,推广生活垃圾“源头两分、整村四分”模式,对农户,分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对整村,设置1-2个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收集点。

在收集环节上,推行“定点投放模式”,每个自然村至少设置1个分类投放点,截至目前共设置农村分类投放点2487个,满足了投放需求。农村厨余垃圾“就地消化+预约回收”、其他垃圾转运焚烧、有害垃圾定点收集、可回收物市场化处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在锦村村,通过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将厨余垃圾处理后,与花卉垃圾混合还林种植,实现厨余垃圾和绿化垃圾再生利用和源头减量;

在西塘村,建设资源回收驿站,完善垃圾分类“美丽银行”“美丽超市”运营模式,进一步提升村民参与分类投放积极性、自觉性及准确性;

在南平村,引入垃圾分类体感游戏设备,打造智能化垃圾分类宣教中心,推动村级妇联组织组建巾帼志愿者队伍,不断激发农村妇女自觉践行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

在吕田镇的偏远乡村,采用“网格化管理”+“村居组”两网管理,迅速解决撤桶并点、两网融合点、站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建立有设施设备、有宣传告知、有物流去向、有统计台账、有分类实效的“五有标准”,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领域覆盖。

2020年,从化区以“7条市级示范村+19条区级示范村”为基础,探索打造“一个驿站+二级管理+三个回收机制+四类分类设施+五个保障机制”具有从化特色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标杆区,切实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目前,良口镇已建立完成1个镇级生活垃圾分类驿站,街口街、城郊街、江埔街、鳌头镇、太平镇已分别在市级示范村建成1个集宣传、收集、资源回收于一体的综合性垃圾分类环保驿站,设置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临时存放区域,并按照标准配备分类收集容器和小型分类收运工具,为居民提供一个干净、美观、环保、便利的投放环境。

分类硬件设施建设实现多元化升级

随着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长,垃圾处理压力逐渐加大,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从化区因地制宜打造“垃圾分类环保驿站+大件物分拣中心+黑水虻生物质处理+厨余垃圾脱水减量设备设施+就地处理设备+终端焚烧处理”的新一轮垃圾分类处理硬件设施布局。

在分类投放环节,坚持“一小区一方案,重提升、降成本、适用为主”的原则,重点完成建成区范围内500个分类投放点新建任务以及136个分类投放点的升级改造工作任务,打造集“硬底化、照明、洗手、遮雨、宣传”五要素一体的垃圾分类投放亭,为居民分类投放提供方便、干净的投放环境。

在收集运输环节,购置了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运输车辆共16台、电动三轮车73台,大幅提高分类收运能力,坚决杜绝“混收混运”现象。

生活垃圾分类全程的“最后一公里”是末端处理,目前从化区依托“第七资源热力电厂+黑水牤生物处置中心+就地脱水和处理设施+大件物拆解中心+资源回收站”,建成以焚烧处理为主、生物质处理为辅、资源化高效利用的终端处理模式。

此外,第七资源热力电厂二期项目预计将于2022年12月建成投产,厨余垃圾处理厂建设工作同步推进中,计划于2020年底建成,从化区末端处置能力进一步得以提升。    

行业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百花齐放”

为了狠抓行业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工作,从化区于年初制定《广州市从化区2020年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行业部门具体减量目标以及分类措施,确保年底前完成创建教育、医疗、市场、邮政等行业共计27家生活垃圾样板单位的工作任务,以此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助推全行业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在从化,“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的理念已经成为各行业推动垃圾分类的行动自觉。截至9月,10所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学校通过打造“二手书”交易平台,开展“小手拉大手”、“抖音”短视频征集比赛、“垃圾分类新时尚,美好家园我来创”书画比赛等系列宣教活动,实现校园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8%,垃圾分类投放参与率达到90%,知识普及率达到100%。

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坚持推广电子办公,多途径开展源头减量工作,今年1-9月的生活垃圾总量同比去年减少8.5%;党政机关月均用纸量减少14.2%,约9.5吨;星级酒店、A级景区塑料垃圾袋使用量同比减少25%,客房垃圾产生量同比减少18%,园林绿化垃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减量约20吨;开展快递行业“绿色包装”工程,实现包装物源头减量达1.25万吨。

各行业垃圾分类条件更好了、基础更实了、氛围更浓了,以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广东温泉宾馆、从化区中医院、从化中学为代表的分类样板单位在行业中建标杆、树形象、赢口碑,从化区各行业垃圾分类已然走上“快车道”,实现同频共振。

用好“互联网+可回收物回收”新模式
“两网融合”取得重大突破

从化区创新推出“丛城环保回收项目”,回收试点工作从8月初到10月底,以街口街、城郊街、江埔街作为试点范围。市民只需要通过手机点击“丛城回收”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预约上门回收,骑手便会驾驶统一标识的环保车辆、配带统一的称量工具在约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进行回收。据统计,自项目开展以来,投入50辆环保车、50名骑手和20名业务员,目前日均回收可回收物162吨。

该项目通过探索“线上回收+驻点收购+上门回收”模式,推动可回收物线上+线下回收深度融合,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高效、快捷的回收模式,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据悉,从化区目前已设置资源回收站点77个、大件垃圾临时收集点61个、智能投放设备超120组,基本形成“资源回收日+线上回收平台+资源回收站点+智能投放设备”的可回收物资源利用模式,构建城乡一体的“人工+智能、固定+流动、定时+预约”回收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可回收物应收尽收,月均回收量提升至约8000吨。

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共同行动”工作机制为分类赋能

建立垃圾分类“书记责任制”,形成“书记抓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组织第三方检查机构对全区各类型单位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常态化检查,今年1至8月,抽查单位519个,发现问题2094宗并全部完成整改。

落实垃圾分类执法“2+1”模式,教育限改852宗,立案处罚108宗。开展从化区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专项督导检查,由区分类联席办区管干部实行挂点督导,深入掌握各镇街垃圾分类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成立4个专项检查小组,对全区机团单位、社区(小区)、农家乐、农村、农贸市场开展专项检查,对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做到重点再聚焦、难点再突破,以检促改、以改促升,切实提升分类实效。

推广“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全民培训”的全覆盖宣传模式

全力推动党员回社区服务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党员回社区站桶3.65万人次。组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站桶督导、入户宣传、专题宣讲等活动。

截至目前,志愿者以及镇(街)、居委干部上门宣传约10.25万人次、派发65420本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及宣传单张、开展35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采取“线下+线上直播”开展垃圾分类全民培训活动,共开展专题培训148场,覆盖700个单位、参与人数超5万人。组织开展从化区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轮训,邀请资深讲师对各镇街、重点行业、企业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进行培训,共开展培训68场,培训人数达6225人。

从化区将会继续拿出过硬举措,促进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持续强化、促进生活垃圾资源利用水平迅速提升、促进人居环境改善更加明显,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核心区,守稳筑牢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幸福美丽生态之城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