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再获诺贝尔奖学者青睐,国际前沿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落户开发区
语音播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9月24日下午,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广州科技创新新闻发布会(2020年总192场),邀请科学家分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体会。

中国工程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迎军透露,上个月,在广州开发区签约落地的“国际前沿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汇聚了中美四位院士,其中一人为诺贝尔生理学奖。


中美四位院士牵头国际前沿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落地广州开发区

“通过这次波及整个人类的新冠疫情,我相信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医疗器械对人类安全和生命健康的重要性。”王迎军说,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提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上个月,由王迎军等四位院士牵头的“国际前沿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在广州开发区签约落地。四位院士中,有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位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其中一位科学院院士在201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四位院士的团队从2011年开始长期合作,进行医疗器械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临床示范研究,所带领团队都研发出国际前沿领先的科技成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选择将这些国际前沿的成果在广州落地转化,是因为广州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具有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面临封锁打压,广州没有自我封闭,而是更加开放包容。这也是这些国际顶尖大师愿意把自己的成果和团队落地在广州的一个重要原因。”王迎军说。

学者水平国际一流却没有落地转化,或因小企业“接不住”前沿成果

王迎军介绍,医疗器械主要包含各种医疗装备和仪器、人工器官、各种植入体,以及病毒检测试剂、医疗软件技术等等。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潜在市场,这个市场在十三五期间整整扩大了一倍。但是目前中国市场的高端医疗器械主要还是依赖进口。

“这并不是说中国的研究水平不行,在很多方面中国学者的研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一些优势领域我们的研究更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很多前沿成果还没有落地转化成产品,没有走向市场用到临床。”王迎军院士分析其中原因,由于医疗器械产业化周期长,企业门槛高,虽然广东省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但是小型企业占了大多数,科研投入不足,“接不住” 前沿高端成果。

为此,汇聚中外四个院士的大团队在广州开发区创建“国际前沿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就是要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互惠共享的协同创新局面,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在广州落地,发挥企业主体创新作用,产出一批国际领先的、国家急需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

同时,各个院士团队的雄厚研究力量,可以源源不断的推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推出更多的从0—1的突破,打造长板,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医疗器械国际高端平台。

“我们的梦想,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创新模式,来打造前沿的、高端的医疗器械的航空母舰。对此,我和我的合作者对此很有信心。因为广州本来就是一片科技创新的热土,她的开放、她的包容,她对科技创新的推动支持等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都是我们实现创新梦想的重要保证,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团队加入这个平台,为人民的需求、祖国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王迎军说。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方晴、王燕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方晴、王燕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方晴、王燕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吴一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