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孙景坤:誓死守卫上甘岭高地 一辈子深藏功与名
语音播报



战争年代,他先后参加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和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并立下赫赫战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复员回乡后,他尘封功绩带领乡亲拦河造田,造福一方;英雄暮年,他坚守初心、甘于清贫、本色不改。他就是丹东元宝区金山镇老复员军人孙景坤。

在丹东市光荣院里,96岁的志愿军老英雄孙景坤是这里的新养员。今年8月12日,他被送到这里安享晚年,此前,孙景坤一直与女儿女婿住在一起,女儿孙美丽今年也已经70多岁了。丹东市光荣院院长郑立新对广州日报记者说:“孙景坤大爷来光荣院唯一的要求,就是把他的军装挂在床前,每当他睁眼看到这个军装,心里都非常地踏实、精神头都非常地足。”

孙景坤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9月9日,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命名孙景坤同志为“丹东好人·时代楷模”;9月15日,中共丹东市委作出向孙景坤同志学习的决定,并向上级积极推荐,学习他对党忠诚、坚守初心的政治品格,英勇善战、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深藏功名、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甘于清贫、艰苦奋斗的高尚情操。


     上甘岭战斗英雄孙景坤


临危受命 增援上甘岭高地


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人,1948年1月,在家乡担任农会副会长的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转战辽沈、平津,一路南下解放长沙、海南岛。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像刮风一样扑向他,那些留在身上的伤痕,成为他戎马一生抹不去的勋章。表现出色的孙景坤连续立功,1949年1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丹东待命过江。集结地虽然是孙景坤的老家,但他没有向部队提出探亲要求。后来因负伤回丹东养伤仍然没有回家。再次入朝后,他没有找到原来部队只好二次回国,当他打听到自己部队下落后又第三次过江入朝,执着地找到部队继续参与战斗。

1952年10月27日,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了增援上甘岭161高地的命令。当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炮兵火力密度前所未见,要送补给和人员上去,就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此前,连续多批战友牺牲在增援的路上。孙景坤经过了许多凶险的战斗,而这一次他要面对的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临危受命的孙景坤临带领9名战士,瞅准了敌人的火力盲区,扛着多箱弹药冲上161高地。“志愿军总部告诉我:你带领这9个人,抗多少手榴弹,抗多少子弹,当时我就想,这么多人上去都没上去,今天中午我能上去吗?不管怎么样,在部队,你不能讲价钱,我就答应了。出发一看,飞机来了,贴着地面都是雾,什么也看不见。我们瞅准机会赶紧往上冲,就这么上去了。”孙景坤说。


     孙景坤在纪念活动中庄严敬礼


誓死守卫 击毙敌人21人


“上去以后,阵地上基本没有人,就一个姓刘的报话员,我也不认识他,浑身都是血。他认识我,说,‘老孙你上来了?’那里还有一个姓支的,是副连长,他在东头。我过去了,看见一个爆破棍,像两寸铁棍般的粗细,里面装的炸药。他说我就准备这个,要敌人上来以后,俺就一块同归于尽。”孙景坤说。敌人疯狂反扑,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孙景坤也打红了眼,把一颗颗手榴弹不断掷向敌人。“(手榴弹投了)一百五六十发吧,离我一米多远下的崩死敌人二十来个,上来抢战壕的时候,我就把敌人的尸体捞过来,在我周围摆了一片。这样飞机贴地飞过的时候,看见地上这么多美国人,就不会再打炮和轰炸了。”

为了守住这块高地,孙景坤与其他九名战士和原来阵地仅有的几名战士做好分工,从日近中午一直守到半夜,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打退了敌人六次进攻。最终,孙景坤等人通过浴血奋战守住了阵地,敌军所谓一年来最强大的攻势也以失败告终。“和我一块下来就剩下4个人,半路上,副连长被敌人的飞机把腿炸断了,后来有个姓周的战友把他背下来了。”43天的上甘岭战役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打出了英勇顽强、血战到底的上甘岭精神,这场战斗对朝鲜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孙景坤也因为在作战中表现英勇,击毙敌人21人守住阵地,被批准记一等功一次。


曾受毛主席接见 几十年深藏功与名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并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3年7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在北京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可这些,在他复员回乡后的几十年里都无人知晓,就连他的子女都不知道。

1955年,复员的孙景坤主动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在办理党组织关系时,他尘封了自己的战功和荣誉,回乡第三天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他在艰苦岁月里甘守清苦,一干就是几十年,从不向组织提要求。后来,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第一生产队队长,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那时候当兵的,回来以后政府都给盖房子,我没要求盖房子,我说我有房子住,先住着吧,没要求盖。”

担任生产队长时,孙景坤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带领村民一同修建水坝改造耕地,几十年过去,经过后期相关部门的努力,小土坝已经成为守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河坝。山城村村民刘玉慧对记者说:“原来这没有坝,一马平川,等到夏季遭水灾的时候,那边的土地就被淹没了。孙景坤非常着急,他就带领村民开始修这条坝。奋战了两三个月,那时候修坝是肩扛人推,他带领村民在这吃住了好几个月,村民们看着孙队长这么辛苦,让他回家休息休息,他说‘不行,我得把坝修完我才能回去,我现在回去我可不放心。’”

务农的这些年,孙景坤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了从外地迁来的贫困户。村里人说你太亏了。孙景坤说,我的信仰里没有吃亏。当地村民说:“我们的印象当中,这个老爷子就是很善良、慈祥、公正的,他当队长领导我们全队那个生产劳日资都是很高的,当时其他村的劳日资都是一两毛钱,我们村劳日资都是一块多,我们山城一队曾经是最富裕的村,我们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山城村位于丹东市近郊,每每有单位占地招工,孙景坤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他的大女儿孙美丽对记者说:“我8岁上学,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因交不起学费和腿有残疾,同学们歧视和欺负我。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长,只要写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就这样,孙美丽小学仅念了半年,便退学回家务农。“后来电话局招工,要一批电话员,其中有我一个。俺爸一看有我的名,就逼着拿下去,我瞪眼没捞着去。我们姊妹都想不通,为什么这样,对外人那么好,对自己的子女这么刻薄。”面对子女的不解,孙景坤只有一句话:那么多同志为了祖国把性命都搭上了,我不能总想着自己家这点事。年轻时想不通弄不懂,随着年岁增长,孙美丽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老人珍藏几十年的军装


“死去的人什么都没享受着,我活着回来还要什么享受”

     

几十年来,孙景坤一直深藏功与名,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左思右想许久,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到那时人们才知道他就是上甘岭战斗英雄孙景坤。

山城村党支部副书记蔡宝军对记者说:“我们村当地政府知道以后,也经常去慰问他老人家,去看的时候,他说不要什么待遇,‘我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整个团部整个连,死了多少战友’,他说,‘死去的人什么都没享受着,我活着回来还要什么享受。’”作为共产党员,孙景坤总是坚持吃苦在前,即便子女有机会进城有更好的发展,他也觉得自家生活还过得去,把指标让给其他乡亲。几年前,孙景坤住院手术缺钱,老人严令亲属不要向政府开口,尽量向亲属借一借。

如今,老人居住的特护区房间有20多平方米,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在他睡觉的电动护理床的床尾立着一个输液架,上面挂着老人的军装,一枚枚奖章、纪念章熠熠生辉。“这里当然好了,这是政府给我的最高待遇。感谢政府、感谢党。”孙景坤躺在光荣院的床上说。


文 图 视频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秋瑜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