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 | 复古!港头村文孙曾公祠等建筑重现昔日模样,对外开放
语音播报


花都有句老话“东隅港头,西隅塱头”。港头村位于花都区花东镇,村内既有“三水朝北,四水归源”的自然风光,也有文孙曾公祠、绍文堂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丰富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让港头村收获了“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

近日,《广州市花都区港头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进行征求意见公示,多处自然风貌与历史建筑获得保护。除此之外,记者了解到,在港头村开展的广州岭南特色精品示范村项目于今年6月正式动工,目前文孙曾公祠、绍文堂等五处历史建筑已修缮完成并对外开放。

三水朝北四水归源

港头村自然人文风貌获保护

在花都区花东镇,大坑河、小坑河、四清河三道水从东北流往西南,在港头村前向北迂回汇合,再往南注入流溪河,形成了港头村独特的“三水朝北,四水归源”的景象,村前的流溪河过去是连接省城的主要水路运输要道,贯穿花都东西的花都大道在村北经过,从村子到广州白云机场仅需十分钟车程,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


     港头村(关振伦 摄)


从港头村村口的“拱日楼”门楼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口半月形的风水塘。在风水塘背后,一排典型的广府古建筑呈梳式整齐排开,形成花都古村落独特的景观。

花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四级调研员卢福汉介绍,港头村的建筑占地约4万平方米,以建村始祖文孙曾公祠为中轴线,向东西两翼伸展,均为明清两代建筑,现保存完好的青砖古屋约80座,其中祠堂、书院、厅堂共6座,其余均为民居。

在港头村内众多的历史建筑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文孙曾公祠。文孙曾公祠始建于明代,建筑占地约600多平方米,总共三间三进,前廊两次间设有塾台(古时里长的办公台)。在祠堂内外,随处可见精良的用材和工艺,金柱、梁架均为坤甸木,门额、檐柱、博古脊等地方均施有木雕、砖雕、灰塑等工艺,“群狮献瑞”“衣锦荣归”等传统的吉祥图案装饰其中,让整座祠堂更显富丽堂皇。

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风貌的港头村,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发布了《广州市花都区港头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以下称“规划”)征求意见公示,提出将对港头村内“三水朝北,四水归源”的自然格局进行保护,除了文孙曾祠堂、拱日楼门楼等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之外,民国骑楼、云门书院等历史建筑也在保护对象行列,村内的里巷、重要树木、古桥、古井等也将获得保留。

     《广州市花都区港头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征求意见公示


不止保护

村内五处历史建筑已改造完成

记者注意到,规划除了强调对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外,还提到“在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原址修复、重建坍塌的历史建筑,或根据村落发展主体与历史环境肌理,局部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事实上,港头村对于历史建筑的修缮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掘,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在港头村内,文孙曾公祠、绍文堂等建筑已经恢复昔日的风光,在一排褪色的古老建筑中显得格外亮眼,除此之外,部分古建筑也在陆续动工。


     文孙曾公祠


近年来,港头村收获了“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这些荣誉也为村子带来了资金和建设项目,这座饱经历史风霜的古村正在焕发出新的风采。

2019年3月19日,港头村启动了广州岭南特色精品示范村项目,并于今年6月正式开工。项目定位为“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借势乡村振兴战略,引入国际国内建筑大师对港头村进行集群创新改造设计,打造以岭南文化引领的“岭南国际建筑公社”核心品牌,以文化创意、自然观光、教育研学、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为核心功能的乡创田园综合体,全面带动港头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五处作为示范建设展示点,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包括两栋是由民居改造的青砖房,以及三栋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文孙曾公祠、绍文堂、福如楼)。文孙曾公祠的侧廊“云门别墅”目前打造为港头村史馆,作为港头村历史文化的展陈室,并免费对外开放。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张晓宜、徐静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邱伟荣(署名除外)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邱伟荣、张晓宜、徐静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