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密“广州粮仓”保粮黑科技:低温储粮、充氮保鲜
语音播报

节约粮食、减少浪费逐渐成为一种好习惯。在储粮和加工环节,“广州粮仓”又是如何使用高科技减少粮食损耗的?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位于南沙区的广州市粮食储备加工中心(广州岭南穗粮谷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谷物公司”),该中心是岭南集团旗下粮食集团在华南地区综合规模最大的粮仓,绿色储粮技术、粮食物流自动化、粮食加工科技化走在全国前列,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耗。  

充氮保粮技术让小麦休眠,保障储存期内粮食品质

近日,记者走进粮仓园区,里面立着一排排立筒库、浅圆仓等,还有忙碌着的运输车辆。从码头运输过来的小麦,直接通过吸粮机吸入仓库楼顶的传送带,运送到高高的立筒库里,中途不需要人工搬运。“运输环节没有任何损耗。”谷物公司副总经理刘子立介绍。

“这些小麦一般会在仓库里存1年。”刘子立告诉记者,粮食呼吸会消耗营养物质,加上虫蛀蚀,储粮过程中会有损耗。而小麦保鲜的秘诀就是“充氮”,即将粮仓里的空气抽出来,经过脱氧系统来排除氧气,再将高浓度的氮气输到仓库里。这样有利于抑制小麦呼吸,降低自身损耗,也让害虫处于休眠状态。“技术研究证明,充氮保粮技术可让小麦在储存期内,保持粮食储存理化指标和加工品质指标不出现明显变化。”

记者在控制中心看到,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各个仓库的氮气浓度,系统与14个仓库相连。据了解,粮仓连续20天保持95%的氮浓度,可以将粮食害虫杀死。

低温储存近1年,大米营养成分仍接近新米

记者走进大米低温库,传来一股浓浓的米香味,里面堆积着一袋袋进口及国产的优质大米。“这是优质大米,与小麦不同,大米对温度十分敏感,温度越高,米品质下降越快、香味消失越快。”谷物公司总经理助理、检化验中心经理王丽娜表示,华南地区这种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大米的保粮秘诀就是低温。

据悉,这里是全国第一个标准低温库,所有墙、楼顶、门窗做了保温,让室温保持在15℃,粮温在17-19℃之间。王丽娜解释,这相当于将大米放入了冰箱保鲜,技术研究证明,常年低温储存的条件下,接近1年储存期的大米,其各项理化指标和品质指标跟入库的时候差异不大,口感、粘性、营养成分仍能接近新米。

“粮食储存最重要的是防虫,粮食被虫吃后会损失重量,还会引起发热。”王丽娜表示,保粮技术员要经常进行检验,防止虫对粮食损害。记者看到,粮食中间还放置了无线测温盒,可自动发射信号,粮情检测系统实时读取粮仓温度。若检测到某个粮仓温度偏高,保粮技术员可以立即跟踪到有发热粮堆,检测是否有害虫或者水分不平衡。

王丽娜建议,大米越新鲜越好吃,市民最好买小包装,放进冰箱冰鲜储存。

先进的加工工艺减少粮食损耗

在进面粉加工车间,小麦要经过多次润麦、除杂去石、擦皮除菌等工艺,来保证面粉质量,提高整体出粉率。据了解,这里的小麦经过反复加工,接近麦皮的粉被最大限度地提取出来,最后出筛时只剩下黄色的麸皮。据介绍,谷物公司的毛麦出粉率高出同行业水平1-2个百分点。

而在大米加工中心,经过碾米、筛米、抛光、色选等一道道工序,稻谷变成了带着浓浓米香的新鲜大米。刘子立表示,在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的前提下,加工中心的生产线可以根据原粮特点及产品需求实现“碾、抛、选、筛”等相应的加工工艺组合,避免过度加工、尽量保护大米营养成分不流失。

据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市共计建立了完善的粮食应急网络网点数量446个,其中应急供应网点391个、应急加工企业19个、应急储运企业23个、应急配送中心13个,可随时投入应急使用。在加工环节方面,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减少粮食损耗,大力推动实施“中国好粮油”计划。接下来,将积极推广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等安全绿色储粮新技术,选择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粮库,示范推广新技术,打造绿色生态、节粮环保的现代粮库,藏粮于技。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刘春林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高鹤涛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吴一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