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笔墨,何以懂泰山
语音播报


陈金章与近作《云山初晓》合影。  纸本水墨 180cm×97cm   陈金章



再访陈金章


  自从上一回走访陈金章老师,采写近作《云山初晓》,文章一出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应,陈老虽已年迈,但古稀之年眼不花手不抖,并且坚持写生创作,这样的艺术造诣和精神打动各个年龄层的爱好者。就连身边90后的年轻人,也都被陈老的笔墨打动,惊叹陈老细腻的笔法和画面豪迈的气势。岭南画派的泰山北斗的笔墨情才得以被广大读者感受,实在难得。同时,却有一种观点,指出当时刊登的画面缺少陈老的题字,由此判断言不是真迹。于是,我们再次走访陈金章,把陈老创作《云山初晓》的心路历程,以及与之系列之作《春山云起》一并呈现,怎样去欣赏陈金章的山水画,我们走近真迹去看。


《春山云起》纸本水墨 138cm×69cm  陈金章



“宋代的画作也很多是不落款的”


  陈金章很爱惜自己的画作,展示不多,也不送人,画画多是自己躲在工作室慢慢画,低调得很。来到陈老的工作室,他徐徐展开画卷,甚至不用别人帮忙,因为平时就是他老人家自己去铺排的,墙上的棉毯是一道一道墨迹,四尺、八尺,画对着痕迹码上墙就平行了。

  说起落款,陈金章爽朗地大笑起来:“宋代的画作也有很多是不落款或是落不起眼的款。看懂个中笔墨痕迹,才能看懂是否真迹,看不懂自然不能分辨。我的画在茂名很多假画,因为我是茂名人,所以就有些人拿着伪作去市场冒充了……”说起假画这件事,陈老并不在意,酒香不怕巷子深,陈老更在意的是自己对创作的不懈追求,虽一生几乎都是画山水,但他画画从不雷同,保持创作的热情和初心。


《春山云起》(局部) 纸本水墨 138cm×69cm  陈金章



《春山云起》(局部) 纸本水墨 138cm×69cm  陈金章




“画云比画山难”


  陈金章铺开两幅作品,我们难得一见两幅山水真迹,一幅崇山峻岭,一幅云海飘逸。《云山初晓》描绘的是山势雄伟险要,崖边直垂入江,那种大气磅礴让人心跳。一侧的《春山云起》却显现了陈金章的画灵动的一面,也是陈金章鲜有的用云为题材的画作,云仿如流动的海水,渐渐退远,山头之间云海之间的纵深感立于纸上,凝神看着画面,甚至觉得云海涌动。陈金章说:“画云比画山难,这幅画我想表现云和山的关系。云和山不是单独存在的,山浸润在云间,山隙透着云雾,要画出那吃进山里的云,我花了很大的功夫,在生宣纸上,我画上去的几乎是清水,不能用墨去画,得用很淡的花青水,每次画上去都是看不出来的,等彻底干透,我再重新去染,深深浅浅的云雾是这样来的,所以这一张要画两个月!山是一个实体,云雾却是流动的,远比固态的山难画多了,而且云的细腻不能用粗犷的山体去衬托,必须以类似工笔的手法去勾勒。我曾两次奔赴黄山,一待就是一两个月,就是为了捕捉这山至深、云至淡的大自然的境界。大自然是活灵活现的,是鲜活的,所以我画山水也是不雷同的,天下山川之大,总有可发掘的。”


《云山初晓》(局部) 纸本水墨 138cm×69cm  陈金章



后记

  再次走访陈金章,为的就是以专业而严谨的态度和职业操守把大师的作品公之于世,绝无半点含糊。陈老的画变化细腻,安静而宏远,没有多余杂念,与他朴素低调的生活有关。画如其人,画面极其丰富的变化就是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思考而来,笔随心意,心致笔致。年近百岁的老人精神抖擞在斗方之间,在当下艺术界已是少之又少,能这样得其神髓、臻于化境的作品平时更是难以目暏。这些在印刷品看是很难看出个中门道,看到真迹的微妙之处,加之陈老现场的解读,我们终于领略到其中奥妙,不懂笔墨,何以懂泰山!


附陈金章作品作画视频

陈金章讲解山水画

陈金章作画现场

陈金章作画现场



图/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晓明

视频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晓明  梁嘉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