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时心肺复苏 高危肺栓塞病人获救
语音播报

高危肺栓塞病死率极高,接近88%以上,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治,不少患者在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日前,肠癌患者陈阿姨(化名)就经历了一次高危肺栓塞,所幸,经过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多学科医生团队联合抢救及治疗,她最终幸运赢得了与死神的赛跑。

肠癌患者手术后突发险情

7月2日一大早,中山六院结直肠肛门外科的医护人员正像往常一样忙碌着。突然,病房传来急促的呼救声:“医生,快来,这边的病人晕倒了!”原来,是患者陈阿姨在家属陪同下床活动时,突发眩晕、恶心、干呕,仅仅过了短短的几分钟,陈阿姨就脸色发白,呼吸困难并晕倒在地。

据了解,陈阿姨早在2014年因为肠癌做了腹腔镜的手术,术后每年定期复查未见肿瘤复发转移。近一年来,陈阿姨出现长时间便秘的症状,遂来到中山六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就诊,经检查发现她有乙状结肠造瘘术后左半结肠慢传输改变,并且右肺下叶出现病灶。接诊的黄俊副主任医师经过联合会诊,决定为陈阿姨实施经腹腔镜下部分结肠切除术、横结肠造口术、乙状结肠造口关闭术、肠粘连松解术。手术过程很顺利,陈阿姨随机返回病房。

术后第一天,陈阿姨生命体征平稳并自主下床活动。没想到,术后第二天一早,陈阿姨下床活动后却出现病情突变,多科室医生会诊判断患者病情危重建议转ICU救治,没想到陈阿姨还未转至ICU时就出现了心跳呼吸骤停,血氧下降至40%,医生立刻开展持续床边心肺复苏并于五分钟内转入ICU进一步抢救。

命悬一线!医生两小时心肺复苏与死神赛跑

此时陈阿姨情况十分凶险,陷入了深度昏迷状态,医护人员迅速对陈阿姨开展抢救,从07:48至10:00,胸外按压和紧急抢救从未停过,期间心跳骤停和心脏复跳交替出现,稳定的心率很难维持,情况很不乐观,现场医护人员及家属悬着一颗心一刻也不敢放下。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陈阿姨病情突然恶化呢?参与抢救的医生杨春华和黄俊根据患者病情分析,陈阿姨年龄62岁,既往有肿瘤病史。并且在6月30日进行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制动;且有留置中央静脉通路;床边心脏彩超检查结果也提示右心室增大、肺动脉高压、左室变小,考虑急性肺栓塞可能性大。右侧颈内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后,留置管周围血栓形成考虑为肺血栓来源。

病因找到了,接下来就是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一般情况下,急性肺栓塞需要进行介入手术取出血栓,但是由于陈阿姨的病情不具备行CTPA(介入手术取栓)的条件,同时超声提示右室超负荷,医院介入科张波主任医师团队也到场,与ICU及结直肠外科、心血管内科、超声科共同会诊后,权衡利弊,最终决定采用溶栓治疗方案。

又要凝血又要溶栓?!医生坦言在“走钢丝”

在溶栓治疗后,陈阿姨血压心率逐步趋于稳定。然而,7月3日下午4:30陈阿姨再次出现严重休克,命悬一线!杨春华带领的ICU团队、结直肠外科黄俊教授团队及介入科张波主任团队经过快速准确的判断,找到休克病因:患者再次休克为溶栓治疗后腹腔内手术创面大量渗血所致!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多学科团队一致决定先积极保守治疗:紧急予申请输血,纠正凝血功能,抗休克治疗。

肺栓塞需要溶栓治疗,但是陈阿姨腹腔大出血,又需要凝血治疗,ICU主管医生王丽纯感叹,“我们真的是在走钢丝啊”,为了给陈阿姨打通生命肺部通道,同时又要尽量止住腹腔出血,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时情况,万分谨慎地调整着不同功用的用药剂量和方案。

幸运的是,在医生团队的精细滴定式治疗下,陈阿姨血压逐步稳定,逐渐停用血管活性药物。最终于9日给予拔除气管插管,之后转肾内科行进一步治疗,目前陈阿姨恢复比较好,没有出现脏器功能的损伤,肾功能也在进一步恢复和调理。

“我现在正在慢慢恢复,憋喘和胸闷的感觉都没有了,非常感谢医护人员的付出。”病床上的陈阿姨感激地表示。

提醒:出现原因不明的气促要警觉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晕厥、休克等,起病急骤,病死率高。特别是高危肺栓塞病死率极高,接近88%以上,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治,不少患者在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

杨春华介绍,长期卧床、骨折、关节置换术后、外科手术(尤其腹部手术)后的病人是高发人群;肥胖、怀孕及口服避孕药者或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肺栓塞发生率较高;此外,乘飞机或乘车长途旅行、久坐久站等都是引起栓塞的高危因素。

专家提醒,预防肺栓塞可从以下生活习惯方面着手:

1. 警惕久坐不动:避免长期久坐看电视,电脑前工作或刷手机。如果因为工作关系必须长期站立或静坐者,站立或静坐 1-2 小时就要活动一下下肢,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

2. 乘飞机、车船长途旅行时,要多饮水,这样可稀释血液黏稠度,同时要经常站起来活动下肢,也可做做旅行休闲操。

3. 饮食方面: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饮茶,戒烟酒。

如果出现原因不明的气促、劳力性呼吸困难和紫绀,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不明原因的急性或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时,要立即就医。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简文杨、于田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吴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