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溪映月、美人花镜、芙蕖香远、山林城市、黄花金雨……7月16日,海珠湿地三期建成开园。据介绍,近日,海珠区以打造城央最美湿地为目标,加快完成海珠湿地三期建设。
海珠湿地三期把湿地与农业、果林与水系、生态与景观结合,实施农业核心区、水系贯通,营造鸟类生活空间及景观带,构筑精品游线,打造了瑶溪映月、美人花镜、芙蕖香远、山林城市、黄花金雨等节点。
湿地三期属湿地核心保育区
为保护好这一片城央“绿心”,海珠区结合万亩果林实际,转变思路,开拓新路,将农业资源与海珠湿地生态建设相结合,把海珠湿地打造成为广州乃至全国唯一一个具有农业特色的城央湿地。至今,海珠湿地已完成海珠湖、海珠湿地一期、二期、三期保护建设,建设面积约8103亩,其中海珠湖1423亩;湿地一期1000亩;二期3060亩;三期2620亩。海珠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海珠区全力保持好海珠湿地生态和水环境,让海珠湿地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推动海珠区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海珠湿地三期位于小洲东路南北两侧,紧邻海珠湿地二期,属湿地核心保育区,以原有果林为基底,保持果林优势,保护原有蕉林、龙眼树等优良果树,抽疏或改造部分老化、长势较差的果树,优化果品,增种农作物品种,延续果林脉络,形成果树采摘、果树研究等农业园区,发挥果林绿色核心生态效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果树生长及管理需求,重新科学布置灌溉渠,建设基耕路,改善防洪、防涝、引水、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形成生态农业核心区。
湿地水质已由原劣Ⅴ类提升至Ⅲ类以上
海珠湿地具有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加强三期范围内的河流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尤为重要,按照改善土壤必先改善水质,沟通外围、保证内水水质的原则,结合现场排灌渠肌理实际,疏浚淤塞渠道,连通西江涌、头围涌等水系,强化海珠湿地景观,增种美人蕉、芦苇等生态植物品种,种植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菇等泮塘五秀,以船舫、码头、亲水平台串连节点,营造城央果林湿地。利用水闸、水窦调水补水、控制水位,达到内外水循环,形成生态净水系统。为有效改善和提升海珠湿地水质,排除部分湖水,消毒、改良和优化底泥,构建以四季常绿矮型苦草为主的沉水植物系统,水面布置超过10种不同花式的睡莲、荷花,提升水体观赏性能,目前,海珠湿地水质已由原劣Ⅴ类提升至Ⅲ类以上,水环境优美,水质清澈到底。
有关部门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理念,多措并举,在海珠湿地周边营造微地形,采用多层次种植模式,以常绿植物搭配开花植物分层种植,其中内侧种植秋枫、细叶榕树等常绿植物,外围种植美丽异木棉等开花植物,降低噪音,打造生态景观带,实现海珠湿地生态隔离,也营造了多个湿地赏花点。利用荒废鱼塘、蕉林、菜地,打造湿地滩涂、浅滩等,增种适宜鸟类觅食的农作物品种,为鸟类提供一个良好生境,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三期正好位于国际鸟类迁徙线上,良好的生境已引来一些鸟类觅食和停留,这里将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构筑湿地三期精品游线
经过近年来精心保护提升,已建成的海珠湖、海珠湿地一期、二期已成为海珠区生态品牌,同时也有力推动了海珠区人居环境提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与海珠湿地周边的琶洲、海珠湾、中大国际创新谷等重点功能片区形成了紧密互动、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
为更好地展现海珠湿地三期生态旅游等社会效益,利用桥梁、路道等提升园区通达性,形成以岭南传统文化、海珠地域特色的4.3公里游园路线,未来游客可从海珠湿地三期北门牌坊(小洲东路)入园,途经桂香廊、环碧亭等特色节点,领略独有的景观魅力和赏花赏景的野趣。
目前限制开放,只接受团体预约
海珠湿地是通过湿地保护修复建立起来的城央湿地公园,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点、补给站和越冬栖息地,也是城市中心区最好的“物种宝库”和“储碳库”。经过几年不懈的保护与建设,海珠湿地呈现出硕果累累、鸟鸣啾啾、鱼儿腾跃的崭新面貌,目之所及皆是绿意盎然,交错的河涌从果林间蜿蜒穿过,哺育着岭南佳果。
海珠湿地三期优化果林结构、种植芦苇及水稻等,合理设置果树研究区、科普拓展区、昆虫观赏区等,打造集农业保护、果林湿地展示、自然科普、湿地保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农业保护示范园区,是开展科研、监测及科普宣教的不二之选。由于三期属于核心保育区,暂不能接待大规模游客。7月17日起,海珠湿地三期将针对有科研监测、研学需求的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队实行有限预约入园,每天入园总人数不超200人,开放时间及门票价格参考海珠湿地一期、二期的标准执行,可提前1—3天拨打游客服务热线进行团体预约。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曾卫康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邱伟荣、曾卫康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邱伟荣、曾卫康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吴一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