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广州气温创年内新高,高温预警持续时间或破纪录
语音播报

37.7℃!

广州五山观测站

今天录得的最高气温

也是今年以来

出现的最高气温

   

今天上午,广州市气象台已将高温预警信号从黄色升级为橙色。马上就要进入三伏天,广州的高温天气丝毫没有缓解迹象,广州市气象局今天答复记者询问时表示,未来7天广州将继续维持晴热。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这一次高温预警信号持续时间甚至有可能打破历史纪录。

省内部分地区破高温历史纪录

高温预警信号在广州生效超过8天,按理说人们已逐渐习惯这样的酷热天气,可是今天的炎热程度似乎加码了。记者看到,上午行人如织的珠江边,下午行人稀少。在有树荫遮阳的江边尚且如同置身烤箱,烈日炎炎下的大马路就更不用说了。

据广州市气象台监测,昨天夜间到今天白天广州晴间多云。早晨各区最低气温25~29℃,白天最高气温达到36~38℃。昨天20时到今天16时,五山站没有录得降水,气温28.2~37.7℃,相对湿度41~77%,能见度20~30公里。

到今天16时,越秀、天河、海珠、荔湾、白云、黄埔、花都、从化、增城、番禺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和南沙高温黄色预警信号正在生效中,广州市气象灾害(高温)Ⅲ级应急响应也在生效中。

另据统计,今天白天,广东大部分市县晴间多云。湛江、茂名出现了分散(雷)阵雨,茂名信宜市新宝镇录得全省最大雨量42.4毫米。全省大部分市县最高气温比昨天上升1℃左右,南部沿海市县最高气温32℃~34℃,粤西的其他市县和汕尾海丰35℃~36℃,其余市县37℃~39℃,其中梅州大埔录得全省最高气温39.9℃。梅州的梅县、大埔、兴宁、丰顺破当地最高气温的历史纪录。到今天18时,广东各市县均发布了高温预警信号,其中高温红色10个,橙色75个,其余市县均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高温与副热带高压强盛有关

算上橙色预警,到今天18时30分,当前生效的广州市区高温预警信号已经悬挂了超过202小时。据记者了解,自2006年《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施行以来,广州高温预警信号持续时间最长的是2007年7月20日发布的预警信号,持续时间411小时。近10年,广州市气象台发布的高温预警信号持续时间最长的是2018年5月19日发布的预警信号,持续时间达到314小时。

广州市气象局专家向本报记者解释说,近期高温与副热带高压强盛并控制广州息息相关。副热带高压是盛夏天气分析中主要的天气系统,其为暖性高气压,在其控制区域,天气晴朗少云,这种天气条件使得太阳辐射可以更多地到达地面,使得地面和近地面大气温度明显攀升;同时副高盛行下沉气流,表现为静风、空气增温更加强烈。

另外,当前菲律宾群岛附近热带系统活跃,该热带系统与副热带高压共同给广州带来的下沉气流使得7月13-14日高温更加明显。

今年三伏是加长版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新鲜出炉,可能还没那么快下线。后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2020年的三伏天。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大部分地方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即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有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也是10天,总称为“三伏”。这样,第四个庚日起的中伏,到末伏前的相隔时间,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就会有20天。今年三伏天就是个加长版的三伏天,有40天之久。

气象台预计,未来7天副热带高压依然强盛,广州将继续维持晴热高温天气,最高气温35~37℃,局地偶有雷雨。如果到7月23日气温都没有回落,这次广州的高温预警信号持续时间将有可能打破历史纪录。

热浪滚滚的三伏天

正如火如荼,

高温预警一个接一个高挂,

又到了中暑的高发季节

记者还从市内各大医院急诊科了解到,连日高温之下,中暑就诊的患者增加不少。医生提醒广大市民尤其是户外工作者,务必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避免在正午暴晒时分在户外活动,注意防晒、补充足够水分,另外,尤其要注意暴晒后过度贪凉导致解暑不成反中暑。

暴热防中暑,还要防“错误解暑”

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吴广平介绍,中暑在西医诊断中属“热射病”的范畴。而在中医看来,中暑是感受暑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也称为“暑厥”、“暑风”、“闭证”。

中医的“中暑”还分两种。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彭康教授介绍,大家平时说的中暑大多指阳暑。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突然出现头晕胸闷、高热汗出、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喘促气粗等。这种中暑最为常见,往往病情重而危急,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兼休息,甚至会出现热衰竭和休克,危及生命。

但除此之外,错误解暑同样容易中暑,这就是“阴暑”。比如在户外暴晒后突然进入冷气大开的室内;或是在大汗淋漓下冷水淋浴、大喝冰饮,这会引致皮肤毛孔急剧收缩、身体难以散热而中暑。睡眠时被电扇、空调强风对吹,也可导致风寒湿侵体而引发暑感。这时,不适症状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发热、咽痛、流清鼻涕、四肢无力、食欲不振等。

阴暑病程比较长,夏日湿热环境中活跃的病原微生物就也会乘虚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甚至造成口眼歪斜,诱发中风及半身瘫痪等病症。

   

防中暑要做到四点,防晒补水很重要

吴广平提醒,盛夏之下预防中暑,生活中要注意四点。

首先,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活动。外出时最好穿宽松的、透气的衣服,打遮阳伞或戴宽边帽。室内保持空气流通,现代大部分室内使用空调调节温度,但不应长时间停留在空调环境中,应在早晚气温相对凉爽的时候适当到室外活动,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当然,户外活动要尽量避开正午时段,选择阴凉处活动;外出时适当涂擦防晒剂,使用遮阳伞。高温时应减少户外锻炼。外出时可随身携带人丹、风油精、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物。

其次,及时补充水分,适当增加饮水。在高温天气,不论运动量大小都要增加液体摄入。不要等到口渴时再饮水,要注意补充盐和矿物质。但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尤其是环卫园林工人、交警等户外工作者无法避免长时间户外劳作,应尽量保证每小时饮用2-4杯水,可选择运动型饮料帮助补充因汗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

第三,正确使用空调。使用空调时一定要注意适时开窗通风。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室内温度在26℃运行一段时间后,设置为27℃为最佳,空调温度应控制在与室外温差5℃至10℃之间,否则室内外温差太大,反而容易中暑、感冒。

第四,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这样才能精神饱满,增强身体抵抗力。

今年暑假有点迟,学生放学注意避暑

医生还特别提醒,今年受疫情影响,不少幼托机构、中小学校延迟开学,目前仍未进入往年的暑假。很多学生在下午四时左右放学,此时热气未消,家长不可掉以轻心,接到孩子以后应避免户外逗留过久;从户外进入汽车、室内注意冷热过度;避免让孩子暴饮冷冻饮料等。

夏天穿什么衣服最舒适?

1、丝、棉、麻料衣服是首选。这些材质的衣服利于吸汗,透气性强,能让汗水尽快蒸发,让人感到凉爽。同时,衣服不要穿的太紧,宽松的衣服也利于汗水蒸发。

2、首选白色、浅色或素色。选择颜色较浅的白、浅黄、淡粉、浅蓝等衣服,避免黑色或蓝色的衣服,穿着闷热,容易中暑。

3、办公室内不宜穿太少。穿中袖衫、过膝裙、裤子等能防止肩膀、膝盖等部位被冷气吹多了疼痛;丝质披肩能保护颈肩。

救助中暑者要这么做

如果身边有人中暑晕厥,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吴广平说,首先应将患者尽快从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让其平躺,并解开衣领使其散热、呼吸通畅。其次进行合理降温,可以用湿毛巾或少量稀释过的酒精擦拭患者的头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动脉血管位置,以达到降温效果;随后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药物降温。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都是解暑良药,可作为夏季家庭常备药。

如果中暑患者的情况比较严重,昏迷不醒,应该及时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三伏天养生食疗方推荐

健脾养心宜用莲子麦冬

彭康教授提醒,夏日人体阳气在外,脾胃相对空虚,易出现上热下寒、外热内寒的状况。高温之下,许多人一方面食欲减退,脾胃生化不足,另一方面出汗多,伤津耗气,心气不足,气血运行动力不足,易疲劳,血不养神,加上暑热扰心,易致心神不安。因此盛夏养生的要点,在外要注意防暑降温,从内则应该健脾养心,安神定志,减少消耗。

盛夏健脾养心,彭康推荐日常汤水中可以两种食药材:莲子和麦冬。

莲子百合麦冬汤:莲子15克,百合30克,麦冬10克,加水煎服。

银耳莲子羹:莲子100克、银耳15克、百合150克、冰糖100克,加适量水炖煮。

麦冬党参五味子排骨汤:麦冬15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排骨适量,炖汤服食。

清热解暑宜用金银花

夏日预防中暑,食疗最常见的一味食药材便是金银花。清热解暑,彭康推荐这些茶饮汤水:

银菊饮:取金银花、白菊花各10g,开水冲泡或水煮后加白糖或食盐少许饮用。

银花薄荷露:取金银花30g、薄荷10g、鲜芦根60g。先将金银花、芦根加水500ml,煮15分钟,再下薄荷煮3分钟。滤出加适量白糖温服,可清热凉血解毒,生津止渴。

冬藤炖猪肉:金银花藤30g,猪肉150g,调味品适量。将金银花藤择净,布包,猪肉洗净切块,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煮至肉熟后,加适量食盐食用,可清热利湿,通经活络。

银花梨藕汤:金银花15g,生梨250g,鲜藕200g,白糖适量。先将梨、藕去皮,切片备用,金银花择净,水煮取汁,纳入梨、藕煮熟后,加适量白糖,一天分2次食完。

清暑益气粥:西洋参5克,麦冬、石斛、西瓜皮各1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先将西洋参、麦冬、石斛用布包好,加水煎30分钟,去渣留汁500毫升左右,西瓜皮洗净后切成细丝,再将粳米加入煮成稀粥,以冰糖调味即可食用。清暑益气,生津止渴。

芦根绿豆粥:新鲜芦根100克,绿豆50克,粳米100克。芦根切短,加水煎煮半小时后取出渣,再加入绿豆、粳米同煮,直至绿豆煮烂为止。可在粥中加适量盐或冰糖调味即可。清热养胃、消暑解渴。

冬瓜扁豆粥:白扁豆20克,冬瓜(带皮)适量,粳米100克。白扁豆洗净后浸泡1小时,冬瓜切片或块,与粳米同煮粥,加适量盐即可食用。健脾化湿消暑。

荷叶莲藕粥:鲜荷叶1张,鲜莲藕适量,粳米100克。先将荷叶洗净切碎,放入锅内加水煎汤,滤取汁500毫升左右,再将莲藕洗净切成小粒,与洗净的粳米一起加入汁中煮成稀粥,加白糖调味后食用。清热解暑,和胃。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叶卡斯、周洁莹 通讯员 宋莉萍、朱钦文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苏俊杰、陈忧子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苏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