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在海珠区晓园新村居民区里,街坊邻里经营着各自的生活细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大片绿叶被夏风吹得窸窸窣窣。在浓密绿荫之下,一面写着“EXCEPTION”的米白色外墙和拥有整排落地玻璃窗的建筑物,在一众烟火味建筑中,显得有些特别。“我们当时想的是,还是要为人设计,我们离市井越近,离市民越近,离生活越近,我们就越有感受。很多像旁边的餐饮,还有菜市场等等,就是你每天可以看到活生生的市民在这里生活,你可以看着路口那棵榕树,从小树苗变成参天大树,这个是城市的记忆。”毛继鸿一身白色休闲装坐在二楼洽谈室里,一边看着窗外,一边聊起「例外」广州总部的选址。
▲G仔对话毛继鸿,听他说如何结缘海珠
因为在居民区,所以这个原来属于二汽青年工厂的建筑物之前也是民居型的,为了能把这里改造成更有设计感的办公环境,毛继鸿跟原来的6个户主,一户一户的谈,最终改造出6000多平方米风格独特的「例外」品牌办公楼。
“我应该是从97年已经搬到海珠区,99年搬到晓园新村,现在已经21年,曾经中途想过,要搬到一个office里去,后来发现你要形成一种比较独立的企业文化,在office里是挺难形成的,会被其他企业的环境和文化所影响,所以我们还是想有一个自己独立的环境。” | 为人服务、引领风尚、超越自我,是毛继鸿创业的初心。从「例外」创办之初,他就潜心深耕至今。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例外」要茁壮成长,需要人才和资源。而海珠区的另外两项软实力,让毛继鸿有了扎根这里的定心丸。
“当时选择海珠区最重要的是,这里有中大纺织商圈,是全国设计师、服装品牌都会来采购的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今天依然如此,这是做时装企业特别好的选择。还有就是广州美院,我自己也是那里的客座教授,带研究生,我们在培养人才、创新人才方面有互动;人文性方面,中山大学也是我们经常要去,老的知识分子去到中山大学,就感觉回到自己的故乡一样,这都有关系,后来政府也非常支持,工作风格也是雷利风行。”
海珠区良好的人文基础和成熟的制造业,再加上背靠广州,国际贸易交流、港澳资源便利,毛继鸿很快将服装设计研发中心、以及「例外」的新品发布会、时装秀、还有「方所」的核心部门都设置在海珠区运作,并把事业版图从这里开始不断扩大。
现在,他已着手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布局。“未来琶洲是引领广州所有产业、商业的龙头。在琶洲,有一栋我们的总部大楼,作为一个中国第一的设计品牌出现,海珠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真正站在广州门户,让我们有自己的一个旗帜在那里,这是很重要的。”
另一方面,作为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时尚品牌委员会主任,他参与赤沙TOD综合体时尚谷项目研究战略合作,推动大湾区城市美学研究院成立,构建国家高端时尚智库和城市美学研究体系,致力引领大湾区美学时尚新风尚。
听毛继鸿讲时装设计和城市空间重构,更像是一场当代东方美学的哲学认知。
正是这种独特的时尚态度,让「例外」成为国内少数没花钱做广告而依然保持热度的服装品牌,它的传播凭借消费者体验和口碑,不仅有潘虹、李娜等一批名人“铁粉”追随,还有具有独立精神的大众群体。毛继鸿想成为时尚文化行业的变革者,所以当「例外」设计的服装和传递的思想,能抵达穿衣者内心,他便满怀感恩和欣慰。
有一次,一位穿「例外」服装有八年之久、旅居海外的老顾客专程到广州找毛继鸿,“她跟我说了三个小时,就为表达对服装理念的认同”,这一次对话让毛继鸿备受鼓舞,“这个相当于你把衣服产品做出来之后,我们只做完了一半,但另一半还是消费者,只有当衣服穿在人身上,表现出来这个衣服是不是真正属于你,或者你穿了这个衣服后会发生什么事,才完成了衣服生命的后一半。就好像我生了很多‘小孩’,他们再回来告诉我,我的生命是多么精彩、多么美丽。”
毛继鸿认为,服装和人是“大宇宙”、“小宇宙”的关系。每个人的气质和皮肤、修养品格、举止、骨骼都有关系,构成人的“小宇宙”。如果用流动的风景看待人的气质,这种气质会通过“大宇宙”的方式,影响更多的人。而这个“大宇宙”就是每一套服装。“我们的每一款设计都希望激发人的‘小宇宙’,这是一种来自当代东方美学的文化自信。”毛继鸿深信不疑。在服装文化方面的驾轻就熟,可以说是基于毛继鸿对设计的深爱,而「方所」的“降临”,则基于他脑海深处的一个关于乌托邦的理想。
「方所」的名称,典出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定是常住,便成方所”,也可以解释为一个佛教的词“十方之所”,“方”为方向、空间概念: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所”是“当下”,此时此刻此地。
▲广州「方所」书店
毛继鸿常对人说,「方所」是自己的另一个“小孩”,他希望这里是爱书人的一个港湾,也是年轻人可以重新去感受生活的地方,当然他也有作为一个父亲的小私心,希望让小孩带着父母来重新学习,为了孩子,他可以把书店打造得更有意思,书店里,从不卖热销的教辅书。
▲青岛「方所」书店
不知是否因为「方所」是圆梦之作,毛继鸿谈起来更加深情和感性:“「方所」快10年了,我很期待那个曾经很小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长大了,他能回来跟我说一声‘谢谢你’,我非常期待!因为我建这个场,就是为了这个乌托邦!”
疫情之下,「例外」和「方所」都反应很快,前者上了微商城,后者打造私域流量。6月,毛继鸿也在广州首届直播节中完成了自己的直播首秀,他将之定义为与消费者沟通的一种新媒介、新渠道,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但王道还是品质和内容。
“我经常跟团队说,不辜负这次的疫情,这是我们用更积极态度去面对疫情的一个心态。我们的经营理念和工作模式里外一张皮,都是随心而来、随手而来,做的事是从心出发,做好内容,担当起该担当的社会责任。这一点是最重要。”
疫情不仅考验企业的内功和成色,更是对企业家心智和格局的淬炼。上半年毛继鸿在兼顾业绩的同时,不忘继续推动企业从2003年就开始的公益部分,携手中国儿童中心开展天使服公益义卖。
对于中国文创品牌的未来,毛继鸿说,第一是保持对文化的敬畏,真正耐心研究文创到底是从哪里出发。“如果从手出发、从心出发,那就尊重文化的传承,把精神传承下来,技艺只是一个部分,是帮助你去表达心里所想的。”他解释道。
“另一个就是一定不是无病呻吟,一定要想到,这个品牌对当代生活的意义和指导。”
日本设计大师三宅一生说:“我这一生都在挖掘和服背后的精神。”当中所指就是人身体和衣服之间的空间、气、道、精神。这样的文化探索,毛继鸿说他从大学开始就谨记于心。“过去我们左脑思维的方式太多,右脑思维的方式太少。在东方人创作过程中,我们讲究的是‘形而上为道、形而中为心、形而下为器’,其实我们经常讲‘器’,不讲心,不讲道,那就没有生命力,只是一个物品,没有任何神韵在里面,相反如果这里有自我文化,那交易就不只是价格的交易,而是价值的交易。”
对于毛继鸿来说,未来的发展之路还有无限可能,他的身份也越来越多:时尚品牌创始人、城市空间文化缔造者、文化学者、产业商人……,但他从不喜欢被定义,而如果非要有一个定义,他希望大家称之为“先生”。
他理解:“不是所有人都能当先生,要有学术、智慧、也有社会关怀、担当的,才能称之为先生。”
有人说,毛继鸿是商人中的艺术家、设计师中的思想者,对于这样的跨界定义,毛继鸿说自己没有太刻意去规划。而一场对话之后,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他因热爱所以用心、因用心所以不断超越。如果说海珠优质的时尚因子和创新资源为他的时尚产业萌芽与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那追求独特、超越自我、服务于人、传承担当的创业初心,则是他不断为世界呈现当代东方美学力量的动力源泉。感谢毛先生带领团队为世界留下这么多美的印记,更期待他们为美好生活带来更多美好!
编辑 | 田心君
制图丨田心君、蔡芷涵
摄影丨晓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