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源村“蝶变记”
语音播报

大源村蝶变之党建引领

绿道蜿蜒,深处是绿葱葱的山,河涌里清水潺潺。7月6日上午,大源村的一位年轻妈妈提着竹篾编织的虾笼,踮着脚走向溪水边。她笑着告诉记者:“沙坑涌里有小鱼小虾,专门买来虾笼捉点小虾给小朋友养。”

沙坑涌,位于白云区大源村。盛夏7月,来到这里,草木葱茏,鸟语蝉鸣。沿村而行,目之所及,皆是安居乐业的动人图景:沙坑涌两岸一片秀丽风光,村中大小街巷整洁有序,小巧玲珑的口袋公园散布全村,电商产业园内生意红火……

很难想象,仅在两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河涌黑臭,路窄坑洼,环境黑点多,社会治安差……短短两年,大源村发生了什么?如此巨大的变化背后,秘诀何在?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在强基础、补短板上下功夫,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精准靶向治疗、精准配置资源、精准化解风险、精准服务群众,“党建+社会治理”让党建触角延伸至基层各个角落,让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转变为基层治理一系列具体而微的现实场景。梳理大源村由乱到治、破茧化蝶的历程,认真解剖这只“麻雀”,对于创新基层治理、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出卷:

“巨无霸”村庄的治理难题

广州哪个村问题最多、最难治理?

两年前,面对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的提问,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大源村。

当时的大源村,已名声在外。作为全国著名的十大“淘宝村”之一,该村电商云集,物流发达,吸引全国各地的创业者涌来“淘金”。但与此同时,还有“乱”名:身为“广州最大的城中村”,外来人口多,环境脏乱差,违建多,治安复杂、警情高发,2017年案件类警情超过2000件。在熟悉白云区的人眼里,这是一条亟须重点整治的村庄。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大源村的问题显露出来、备受瞩目,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厚重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广州,一座超大城市,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2200万,仅行政村就有1144个。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的新探索,广州责任在肩。

除了使命所系,还有发展所需。广州身处改革开放前沿,较早地遇到了其他城市还没有遇到或即将遇到的治理难题。这些难题,不会自动消失,只会越“滚”越大。只有尽快破解,才能为发展提供新空间,才能为老城市激发新活力。大源村,正是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出现治理难题的一个缩影。“大源村都能整治好,也就没有什么地方整治不好了。”市委书记张硕辅亲自挂点,多次率队调研部署,希望通过这只“麻雀”,为广州基层治理改革创新提供经验。

大源村为广州城市治理出了一张必须答好的考卷。

     沙坑涌碧道

答卷:将党建变为基层治理引擎

广州其他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在大源村都能找到;其他地方没有的问题,在这里也能发现。

难度,可想而知。如何破题?广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深化“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把党的决策部署快速贯彻到基层、把人民群众的诉求快速解决在一线,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子。

“大党委”模式确保“令行禁止”

2018年9月,张硕辅书记率队首次到大源村调研,指出大源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中头号问题,便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强。

“镇街干部指挥不了村社,村里的干部讲话也没人听。”白云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基层组织一度被宗族、黑恶势力等把持,工作推不动。“比如查违建,政府管不过来,村干部去制止,那你得罪的可不只是一家人,而是一个家族,世代与你为敌。”当时的大源村,党的建设虚化、弱化、边缘化,堪称软弱涣散的典型。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在市委、区委的领导下,大源村从最基本的问题抓起,不断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确保党的全面领导“一根钢钎插到底”。大源村率先将支部建在经济社上,实现“一经济社一支部”全覆盖;搭建村级党建联席会,将辖内28个“两新”组织和3个社区党组织纳入村党委代管,形成一贯到底、强劲有力的“领导主轴”,消除党建空白点。村级“大党委”,使党的组织有效融入基层治理。

落实农村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三个一肩挑”、经济社社长任命制;建立正、负面清单,严查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星级党员评选,党员亮身份、亮承诺……“这两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党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有了一个飞跃。”大源村党委书记贺冬贵坦言,大家一改过去“干活靠后站”的现象,生怕落后,精气神真正提了起来,干劲切实鼓了起来。在大源村,基层党组织总揽全局、统一部署、协调各方,实现了对辖区各类组织的全面领导,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整体提升党建质量和水平,把党的组织和职能嵌入到城市基层社会每一个细胞,基层治理就有了核心力量、根本支撑。

     各商会和村委人员在共治议事会上讨论商业发展

资源下沉实现“有呼必应”

基层治理面对最广大的群体、最复杂的矛盾、最具体的问题,治理任务最多最重。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作为“巨无霸村”,大源村实际管理服务超17万人口。配套资源与治理需求不匹配,“小马拉大车”,正是一大症结。近年来,广州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基层倾斜、下沉。在大源村,来自市、区、镇街的资源越来越多。

有些资源,常态化入驻。在大源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办事大厅内,设施完备、窗明几净,来自太和镇业务科室的工作人员常年驻扎办公,几位居民取号后,叹着空调,等待窗口叫号。通过相关办事权限下沉,目前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相关业务。

111个基础网格,212个党员责任区。大源村按照社区、片区、小区、楼宇、商区等不同区域特点,在全村划分出111个网格,每个党员均去网格报到。太和镇驻大源村的党建、出租屋管理、市政环卫、综治维稳、综合执法等各支队伍归拢到村党委统一调配管理,确保各类问题即发现即处理。大源街道办事处主任梁冠伦表示,目前上级部门下沉大源村的有城管20名、公安人员8名、经济管理人员10名。今年上半年,大源网格员采集上报各类网格事件2万余件,办结率达99.9%,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更多资源,则“随叫随到”。白云区赋予大源村向镇、区部门的“呼叫权”,配套建立呼叫、响应、督办、问责等9项实施机制。其中考核,从过去的“上考下”变成“双向测评”,区直部门的考核权重有50%由镇党委来打分。“过去是‘基层围着机关转,群众围着干部转’。现在位置发生了互换。”白云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呼叫权”带动了各部门工作作风大转变,直接推动各个职能部门主动沉下来,主动提供服务。“如今,呼叫越来越少了,因为不用呼,区直部门每天都在镇街跑。”

从小马拉大车到大马拉大车,从资源不足、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到资源聚集、机智灵活、上下联动——力量下沉、管理下沉、服务下沉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源村口袋公园

共建共治共享破解城中村难题

“村子变美了,村民的心情也变美了,大家更愿意走出家门,参与到村里的活动中去。”大源村15社村民张银带观察到一个细节:村里人不再“关上门自己过日子”,越来越愿意做志愿者了,“都想着为村子改变尽一份力。”

这一悄然变化,正是大源村加快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成果。将各种治理主体有效整合,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大源村治理的难题被一一破解。

人居环境整治是抓手。

沙坑涌曾是村民口中的“黑龙江”。“当时涌里垃圾漂浮,沿途的洗水布厂、小作坊一开工,涌水就变得五颜六色,行人经过都捂着鼻子。因为环境差、交通不便,根本没人愿意来租房子。”大源村村民徐永发告诉记者。

整治沙坑涌,成为群众所盼。但整治,意味着要拆除违法建筑,要清理“散乱污”企业。“最开始,房东不是很配合。” 梁冠伦介绍,村委、经济社、网格员等各方形成合力,组织排查,深入细致做群众工作。很快,一两百家“散乱污”小作坊被强力清理,周边拆迁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沙坑涌,重新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产业转型升级是重点。

大源村交通便利、房租相对低廉,吸引了大量电商商户集聚。目前,村里有5000多家电商经营户。但电商产业的“野蛮生长”也带来了众多问题。如何推动产业升级、破除低端产业制约?白云区委派驻大源村第一书记彭志良表示,大源村积极创新“党建+社建”模式,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共治议事会,不断拓展来穗人员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将他们的智力、技术和资源转化为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力量。

广东江西余干商会的陈文科已在大源村打拼了十几年。 “刚来的时候碰到事情也不知道找谁,很难融入。”陈文科说,现在大家共享需求、资源清单,协同共治。“我们外地人也能参与村里大事的决策管理,自然也就多了一份归属感,在大源村找到了家的感觉。”经过多方努力,如今个体电商将被引入电商产业园,更有利于他们孵化转型。与此同时,位于大源村的大型物流企业林安物流正准备利用旧园区建设智慧物流创新谷,打造现代物流总部基地。

疫情防控是“大考”。

大源村本地村民仅9000多人,有超16万人来自天南海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压力巨大。全村23个经济社党支部“一个支部守住一个卡口”,23支党员突击队带头落实防疫措施、宣传防护知识和联系服务群众。与此同时,20支来穗人员志愿者服务队伍,活跃在大街小巷;学校、医院、电商园、物流园、保险公司等近3000家单位,自觉行动起来……截至目前,外来人口聚集、人员来往频繁的大源村尚未出现一例确诊病例。

“作为一名学校老师,我在大源生活3年了。”6月10日,一场“我的战‘疫’故事”分享会在大源村举行,一位分享者表示,在战“疫”中,他被身边党员所感染、带动,主动投身防疫一线。“我感觉自己真正融入了大源!”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是大包大揽,而是要激发社会治理活力,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为基层治理夯实基础、注入动力。

     大源村党群服务中心


现代化手段提升基层“智治力”

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对大源村而言,过去的老方法不管用、不适用,改进基层治理方式,创新方式方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大源村,自治、法治、德治相辅相成。

每天早上,在大源村金龙口袋公园里都能看到一支长者义工队,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捡垃圾、打扫卫生。在大源中路,沿线商铺自费整治从人行道到商铺之间的空间。“环境好了,档口的生意好做多了,租金收入也增加了”。在大源村党校、在“两代表一委员联络站”、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各种社工组织、服务队活跃其中,一个个站点、一场场活动播下了文明的种子,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一个角落。

在大源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特征愈发凸显。

站在大源村综治中心大屏前,工作人员轻点鼠标,531条道路、6393个门牌、106622个详细地址在网格地图上一一呈现。每个网格内的每栋楼都有唯一的身份编码。鼠标所到之处,每栋楼有多少个房间、租客详细情况便“跳”到眼前、一览无遗。

“人从哪里进来,哪里出去,可以实现实时追踪。”大源来穗中心负责人杨智新说,这里还可以实现智能感应、智能分析和快速调度,以科技力量守护大源村的安全。

当然,智能化、精细化不仅在于新技术,更关键在于治理思维。“大源村共有出租屋4万多套,以前我们连谁住在这里都不知道。”白云区专门抽调公安、城管、来穗局等部门工作力量,针对大源村“人、屋、单位、设施、门禁视频、消防、违建、违法”等情况进行摸排,精准采集社会管理各类基础信息,为整治提供数据支撑。

手机点一点,就能打开出租屋门禁;鼠标动一动,就能享受快捷的便民服务……大源村“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正是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一个鲜活侧影。

     大源村综合治理监控室

阅卷:

以人民为中心提升群众幸福感

“大源村的变化真的是日新月异,我天天在看着它变化。”大源村村民徐三桂言语中透着自豪。

三年前,杨诗敏从湛江吴川来到大源村务工,“刚来的时候,没想到广州还有这么破烂的地方,还不如老家”。现在亲眼目睹大源村的蜕变后,杨诗敏和丈夫已经打定主意要在这里买房安家落户。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体现的是基层治理的根本价值取向。

两年来,一项项“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在大源村次第发生——

获得感持续增强。仅去年一年就拆除存量违法建设360余宗,面积逾39.2万平方米,违建多发势头得到有效扭转,临街商铺租金翻番,村民荷包更鼓了;大项目多起来了,创意园、大企业带来“功能升级”和更多就业机会,村民眼界更开阔了;村集体可支配收入由两年前的500多万元增加到2000多万元,大源村发展底气更足了。

     来穗人员的孩子在“小候鸟夏令营”志愿者的带领下学习画画。

幸福感稳步提升。“以前看病要花好几百,现在只要一元。”年过七旬的大源村村民彭叔为家门口的卫生站不断点赞。“晚饭后,大家都来这里吹吹风、聊聊天。遇到重大节日,乡亲们还自己排节目登台献艺,好惬意、好开心!”在大源村党群文化广场,老人休闲、孩童玩耍,其乐融融。公园、绿地越来越多,一批便民服务设施相继投用,村民爱上了发朋友圈“晒”幸福。

安全感今非昔比。“以前早上不敢早出门,晚上不敢晚回家。”大源村第十六经济社村民表示,过去摄像头不多、治安不佳,外面的姑娘嫁到这里,都会被叮嘱晚上不要单独出门。两年来,开展专项整治,布局蓝牙门禁、云盾系统、高清摄像头等“智慧警务”,为群众织就了一张安全大网。2018年,大源村案件类警情同比下降23.9%;2019年同比下降20%;今年截至6月底,又同比下降了29.8%。

2019年底,大源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昔日的难点变成亮点,昔日群众的眉头紧皱变成喜笑颜开。大源村正是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将其转变成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7月1日,大源街挂牌成立。大源村的破茧化蝶,仍在继续。与此同时,更多“蝶变”正在一个个城乡基层发生。近年来,广州全面深化“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确保“共建共治共享”有魂有力有序有效。如今,广州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越来越娴熟从容,“针脚”正走得更细更密,日益为群众绣出更美好的生活图景。

城市基层治理永远在路上。大源村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持续探索,将为全国城乡社区治理贡献广州经验,提供广州样本。

策划:杨清蒲、黄卓坚、周成华、林明

统筹:徐锋、刘旦、杨明、汤新颖、夏振彬

视频监制:梁嘉建、薛琰、陈向军

配音:闫琦

剪辑:罗知锋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夏振彬、汤南、肖桂来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李波、苏韵桦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李波、罗知锋、苏韵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