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娃学非遗、七旬老人做义工!顺德新时代文明实践获得感满满
语音播报

这边厢,宣讲师朱新民准点来到顺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讲堂,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们讲述顺德故事、顺德精神;那边厢,年近七旬的水藤村民来到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开启志愿者服务之旅……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之一,顺德区强化党建引领、紧贴群众需求,推动文明实践工作让群众更满意。

近日,记者深入走访顺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多个镇街、村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见证精神文明在顺德的薪火相传。顺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试点背后,离不开党建引领、资源互通、共建共享的积极探索。


□ 扫描: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

记者了解到,顺德区按照“试点先行、三级覆盖”工作思路,紧贴群众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建设阵地队伍,做实做深做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文明实践工作让群众更满意。

顺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卫红表示,全区10个镇(街道)、205个村(社区)分别成立文明实践所、站,一体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

据介绍,下一阶段,顺德区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工作为抓手,不断深化延伸,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打造一批示范点,并结合群众需求,加强部门联动,整合各方资源,不断营造文明实践工作良好舆论氛围,引导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文明实践中。

□ 接地气:

七旬理论宣讲师学粤语

“我是一名新顺德人,对我而言,讲好顺德故事,是一种使命,顺德遍地都是文化宝藏,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敢为人先’是根植于顺德人骨子里的精神。”在顺德图书馆内的顺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讲堂,宣讲师、顺德区演讲与口才协会会长朱新民讲出了他的顺德印象。

作为宣讲团的核心成员之一,朱新民认为要借助中心讲堂讲好顺德故事,“首先要挖掘、整理,再传承、发扬。”朱新民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开展理论宣讲,“一个月起码有10场宣讲活动,不仅是理论的陈述,更要结合顺德实际,创新方式讲好顺德故事。”

据了解,顺德区坚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密切联系群众、全心服务群众的新载体和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新平台,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除了在区里进行宣讲,以朱新民等宣讲师为代表的宣讲团队还要下沉到镇街、村居等进行理论宣讲,朱新民说,“到了基层一线,我就遇到了第一道‘坎’——语言关,很多老人家听不懂普通话。”为了跟村民们打成一片,今年已70岁的朱新民“从零开始”学起了粤语。尽管朱新民对自己的粤语还不太满意,但他珍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平台作用,“在顺德的黄金地段有这样一个传习的平台,这对思想、文化、文明的传承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 平台:

活化旧建筑成村民休闲地

容桂街道上佳市社区“红善园”是当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里传来了一阵阵悠扬婉转的歌声。这是金秋歌唱队的退休老人们在歌唱。队长方结梅退休后,于2008年组建这支歌唱队,“我们都是由退休老人组成,从原来的40余人拓展到如今的70余人,歌唱让我们充满活力。”方结梅表示,队员们唱得最多的就是爱国歌曲。金秋歌唱队内还有一对曾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的夫妻——邱介生家庭,他们也是社区的志愿者。


除了歌唱队,这里还汇聚了多种社团组织;除了老年人,这里还是亲子家庭、年轻人活动的场所。上佳市社区党委副书记罗月参介绍,红善园的所在地由社区旧幼儿园改造而成,如今蝶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红善园的意思是突显党的领导,善于服务群众。”罗月参说。

乐从镇水藤村的“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则活化了原有的敬老院。“我们将村中的文化载体纳入这个平台,充分展示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相得益彰。” 水藤村党委书记邓良传说。

□ 开发:

巧借“外脑”盘活黑皮冬瓜

“来一杯冬瓜茶吧!”在北滘镇黄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爱心厨房里,村民正在烹调黄龙黑皮冬瓜。黄龙村社工服务项目主管郭嘉欣介绍,“黄龙黑皮冬瓜”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项目,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推动党群先锋队、黑皮冬瓜合作社、当地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黑皮冬瓜种植文化,探索以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社区发展新模式。


记者注意到,“黄龙黑皮冬瓜”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项目善于调动社会资源和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在北滘镇黄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黄龙冬瓜文创馆尤为吸引眼球——黑皮冬瓜形象玩偶、明信片、钥匙扣等等,多样的文创产品为传统的黑皮冬瓜注入了文化IP的独特魅力,其中,“我家有个大冬瓜”绘本创意还来自当地村民的脑洞大开。

据介绍,该项目目前包括“党建+产业”冬瓜文化合作社培育、“党建+文创”冬瓜主题可视化产品研发、“党建+体验”冬瓜种植体验基地打造,还获得了2019年顺德区党建竞争性扶持资金资助。

□ 互动:

五岁娃博物馆体验鱼灯制作

“我很喜欢鱼灯,这是我第二次来这里。”在顺德区博物馆内的非遗文化展示体验馆,5岁的希希和姐姐冯紫薇正在体验鱼灯制作技艺。能看、能体验、能制造是这一体验馆的“卖点”所在,这里也是顺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鱼灯制作是顺德的传统手艺,在博物馆里能学习、制作,感觉非常棒!”冯紫薇说。


顺德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非遗文化展示体验馆,市民可以预约体验非遗制作、感受非遗知识普及讲座等,“我们还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既有线下体验,也有线上手工微课程,让市民在家中也能感受到非遗文化的乐趣。”该负责人表示。

据悉,顺德区博物馆已开展了彩绘游龙、广绣创作体验、粤剧普及等非遗体验活动。

□ 记者手记:

探秘文明实践顺德经验

顺德是制造业大区,民营经济活跃,但精神文明同样活力满满。作为全国试点,顺德在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有哪些“密码”?

首先是凝聚了共识。据了解,佛山市委副书记、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担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并审定《顺德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带头下基层调研并为党员干部上党课。基层干部普遍有一个共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

其次是各方资源的联动。“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过程同样如此。在上佳市社区的“红善园”,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展书画展和创作座谈。在乐从镇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水藤村党委书记邓良传介绍,改建红基石的资金来源初期是村里统筹,后来得到了政府支持,还向社会进行募捐,目前投入了约800万元。在推动基层资源互联互通上进行了积极尝试。

再次是市民的广泛参与。在顺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各镇街、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我们都能看到参与的市民,映在他们脸上的笑脸以及由他们切身感受到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农村党建要让群众更满意”的生动注脚,也是文明实践,不断传承的一道道亮丽风景。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王名润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名润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