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之为文物》|还原珍惜古籍的文物属性
语音播报

日前,

中华书局推出

《古籍之为文物》。

探讨明中期后的

藏书史和版本学,

还原古籍文物属性。

《古籍之为文物》包括15篇论文,共计15万多字,书影等图片70余幅。本书探讨的主要是明中期形成以古籍为文物的观念以后的藏书史和版本学问题。

(翻拍于插页)

论文大致分为三部分,上篇部分共收6篇论文,均有关藏书史。下篇部分共7篇,均为专书研究,以版本学研究为主。附录两篇,《明代书籍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从明刻本的装帧、字体和文本内容三个方面讨论明代书籍文化对东亚各国的影响。《试比较陈垣〈校勘学释例〉与保罗;马斯〈校勘学〉》则侧重中西校勘学的比较。

版本学起源于对书籍的文物性收藏,作者强调恢复古籍为文物的观念,首次提出“古籍之为文物”的学术命题,对明确版本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澄清版本学界长期以来对“观风望气”这一传统版本鉴定方法的误会有重要意义。

本书既包括对天一阁流散书、黄丕烈题跋考述和补遗等藏书史和版本学的一般问题的研究,也有不少作者研究过程中新发现的材料,如《万历丙辰科进士同年序齿录》、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的校样本、现存最早的明代公案小说《包待制》的早期刻本残叶等。从一个新的视角关照藏书史和版本学。不仅为藏书史划分出新的类型,同时也提出藏书史与版本学的内在联系。

精彩书摘:

目前所知天一阁最早访归流散书是太平天国时期,阁书在战乱中散出,范邦绥及族人设法追回了一部分,但追回的具体书目却未见记载 。1914薛继渭盗书,当时一部书也未能追回。次年张美翊得到载有范钦名字的《嘉靖七年浙江乡试录》《嘉靖十一年进士登科录》以及范光文手抄诗稿等三部书,将其交还天一阁 。重修天一阁委员会期间(1933 — 1941),访归流散藏书也是该会的一项任务,冯贞群及委员会访归阁书《(嘉靖)广东通志》《明儒论宗》《类隽》等十二部。1949 年以后,天一阁访归的书比较多,截至 1987 年,共访归阁书一百八十五部、三千余卷。自此以后,原书访归几不可闻。

在原书访归之外,更多的流散书难以直接访归,需要调查、研究。对于这些流散书,早在 1930 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为其编目的设想。如赵万里《重整范氏天一阁藏书记略》云:“这一个重整天一阁现存书目,我预备叫它作《内篇》。此外,还有一个《外篇》,附在《内篇》之后。《外篇》是将历次散落在阁外的书,做一次总结账。” 冯贞群也在《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凡例》中专列一条:“海内外图书馆、藏书家收有天一阁书籍者,乞将书目、撰人、卷第、版本写寄,当入《外编》。”所谓《外篇》或《外编》,都是指天一阁流散书目录。可惜赵氏的《外篇》草稿已不可寻觅,而冯氏的《外编》至 1962 年其去世,也未能成书。不过赵万里经眼的天一阁流散书有一部分留下了记录,即其《从天一阁说到东方图书馆》《云烟过眼新录》两文著录的一百一十二种涵芬楼所藏天一阁佚书。

书名:《古籍之为文物》

著 者:李开升

出版:中华书局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吴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吴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吴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