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小网格有大力量
语音播报

为认真落实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工作部署,广州市海珠区以“互联网+治理”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探索构建“网格呼、社区应,社区呼、街道应,街道呼、部门应,提级呼、领导应”的网格化服务新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为海珠实现“老城区、新活力”和“出新出彩”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走出沥滘地铁站,视野开阔。随着今年环岛路(沥滘涌—南洲路段)建成通车,曾经的城中村变成宽阔的临江道路。不远处的广州之窗“100”造型,其中“1”字楼已落成、“0”字楼已成型,也可眺望珠江后航道,行人、车辆往来也畅通无阻。  

“以前员工从沥滘站出来,要穿过城中村才能抵达公司,道路建成后直线距离只有200米,宽敞也安全。”今年,道路建成通车让中交四航局党委副书记曾瑞雄更坚定了扎根发展的信心。  

曾瑞雄的感叹道出了周边街坊、职工的心声。过去,沥滘地铁站到居民生活区、商贸办公区的“最后一公里”成为附近交通和群众心中的“堵点”。尽管只有800米的路段,但其贯通涉及到征拆、道路、排水、交通等诸多环节,解决之路也处处“堵点”。怎么破局?  

难点问题敢“硬碰硬”,也要有制度保证能“碰”赢。为此,海珠区将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等任务纳入“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打造“四呼四应”网格化服务基层治理新格局,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打通海珠环岛路(沥滘涌—南洲路段)的诉求,通过“网格呼、社区应,社区呼、街道应,街道呼、部门应,提级呼、领导应”的路径,从街坊群众之“呼”提升为一区之“呼”,让街道无法独立处置的网格事项,通过上下联动得以解决。最终,“堵点”解决了,道路贯通了,群众心齐了。  

重构▶▶

让呼声有回应,让基层有力量  

公共烟管倒塌谁来负责?公用水泵噪音扰民怎么办?“水浸街”如何解决?……海珠区海幢街道党工委书记黄春风表示,在社区,街坊的烦心事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如何处理好小问题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  

群众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但小事并不等同于容易事。在海幢街宝玉直社区,曾有一辆“僵尸车”10年无人处理,因无法找到车主信息且车辆又停放在小区管理范围内,街道安监、城管、交警等部门各有各的“堵点”,问题一直无法解决。  

多头管理或导致推诿扯皮,但换个思路,也可把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面对“僵尸车”占道的难题,社区工作人员将其上报到信息群,网格相关负责人与派出所、交警等部门联动,迅速找到车主信息,社区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再联系车主并要求快速办理报废手续,最终使这一“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  

从数年难解决到数月“搞掂”,其背后离不开街道、社区层面的网格重构。作为海珠区网格化治理工作模式试点街道之一,海幢街打破了不同业务线各设网格的现象,以街道高度统筹调度为核心,以传统配置网格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形成“1+14+N”网格化结构模式。  

具体来说,“1”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履行统筹地区党群力量职能;“14”是以社区为单位划定14个基础网格;“N”是以区域治理难题为导向,划分若干个重点网格。原来有400多项事项简化为城市管理、综治维稳等10大类,解决网格任务过多、主责不专的困局。  

特事可特办,人力又从何来?每个网格内,除了由1名街道班子成员+1名中层干部+1名社区居委会正职(或副职)组成网格核心决策团队,海幢街更组建了近300人的专职网格员队伍,包括社区民警、驻点律师等网格管理主体力量,确保“一格多员、专精充足”。此外,1921名社区党员、1344名在职党员、439名青年志愿者也被纳入网格管理,成为基层治理辅助力量。  

街道、社区层面进行“网格重构、力量重配”,实现了街道的“赋权扩能”,最直观的效果是一声呼叫、八方响应,街道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不断加强。  

赋能▶▶

打通信息平台,激发新效率  

“公司急需的互联网人才希望就近解决住房,有没有好的渠道?”  

“可以在手机上打开CSO首席服务钉钉—3D海珠投资地图,已上传1万多套优质公寓企业房源……”  

最近,海珠区首席服务官宋学章的电话不断,他们近期推出的“梦想·家”人才安居计划受到了企业的青睐。他表示,人才安居才能乐业,但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产业人才找不到优质公寓房源,公寓企业也找不到优质客源的情况。借助“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开辟的企业服务专区,他们近期推出的“CSO首席服务钉钉”,集合了人才公寓、党群服务中心等载体信息以及相关服务资讯和政策指引,进一步确保了企业诉求有呼必应、即呼即应。  

区里有政策、有服务,但基层不了解、不掌握,“信息孤岛”的困境常常制约着基层治理。为构建贯通区、街道、社区、网格的“四呼四应”网格化服务体系,实现党建地图、12345服务热线等信息平台间互联互动互通,海珠区建设了“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设立“网格呼叫”“社区呼叫”“街道呼叫”“提级呼叫”入口,让各类服务“直插”基层。  

通过平台建设赋能基层治理,实现了数据采集自动化,切实减轻基层填表、报数等负担,着力解决“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现象;通过工作进程可视化,实现呼应事项办理过程的全记录,确保各项数据真实可靠;通过咨政辅政智能化,各项问题的轻重缓急程度清晰展现,以“就近派单”的形式科学调配人力物力,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我的工资到账了,真的太谢谢你们了,没想到这么快就给我追回了工资。”郭师傅被拖欠的工资,借助“粤省事”微信小程序和三方联调机制,从申请调解到调解成功、工资到账仅历时4天。这背后离不开区仲裁院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委托调解”模式,同时,党员攻坚队将三方联调柔性化解劳动争议的成功经验与微信小程序的便捷高效相融合,使调解仲裁业务更加便民、高效。  

信息平台的互联互动互通,正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程度,促进层级管理提质增效。  

共治▶▶

人人参与基层治理,人人都是网格员  

“一到9点就跳闸,快点想想办法增加电压啊!”随着近年来江海街的腾笼换鸟升级改造,曾经的工厂变身为创意园区,低端业态演变为高新企业集聚地,但也因新业态、新人群对电力需求大,特别是夏季晚上用电高峰,住在江贝社区的居民、白领面临用电难的困境。  

收到群众、企业的“呼”,江贝社区党支部书记李芳发现电力增容仅靠社区力量难以解决,借助提级呼应,最终撬动了街道、社区、村社与供电部门协调解决选址、变电房现场建设难题。  

“党组织为企业营造适合发展的环境,才能把江贝真正打造成宜居宜商的社区。当街道、社区每一次帮助企业、居民解决问题,他们更增强了对街道和社区的信任。”江贝社区党支部书记李芳说。  

江海街作为海珠区城市基层党建网格化试点街道之一,构建起“群众广泛参与、精准采集问题、处理直观直接、解决力量集中、应答处理到位”的城市基层党建机制,让辖内单位、党员、群众都能成为网格员,各方力量的共建共治充分发挥了“四呼四应”网格化服务新模式的优势。  

是否做到有诺必果需要群众做“裁判”,同时街坊最了解街坊,各方的参与也让基层治理众人拾柴火焰高。海珠聚焦民生实事,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以“四呼四应”网格化党建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争做到“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为解决加装电梯纠纷协调难问题,海珠区司法局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思路,通过组建“调解精英团队”,依托赤岗街道“红房子”、瑞宝街道“蜂巢党建”、江南中街道“楼宇党支部”等红色阵地,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带头,吸纳多方力量组成“社区评议团”,多元共治,共同参与调解加装电梯难题。  

海珠区还调动区内国企和“两新”组织党组织积极性,推进更多社会资源共建共治共享,如科大讯飞发挥人工智能科技优势,开发党建机器人,建立党建AI学习课堂。非公企业“党建红联”为企业健康发展装上强有力的“红色引擎”。再如互联网行业党委发动逸仙电商、阿里巴巴、小米集团、树根互联等40余家互联网企业参与疫情防控。  

从党员到群众、从街道社区到各行各业,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激活后,人人参与基层治理、人人都是网格员成为当下海珠基层治理最生动的实践。  

■对话  

海珠区委组织部:  

把综合指挥调度平台用起来把提升治理能力作用发挥出来  

自市委提出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以来,海珠区委高度重视平台建设工作。今年,海珠提出要坚持党建引领,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实现“基层治理推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到哪里”,出台海珠区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1+5”文件,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平台建设工作。海珠如何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化基层治理新格局?  

南方日报:平台建设如何助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海珠区委组织部:海珠区以建设“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为抓手,探索构建“四呼四应”网格化服务基层治理新模式,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今年,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紧跟琶洲地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发挥平台服务企业功能,打造个性化功能模块。  

指挥调度平台坚持便捷、融合、管用的理念。设立网格、社区、街道、提级4个呼叫入口并向群众开放呼叫端口,实现有呼必应。推进“一网多融”,实现对各部门业务环节的嵌入和监督,畅通街道社区对职能部门响应和办理结果的评价反馈机制。聚焦中心工作,在平台搭建“第一议题”“重点任务”“法纪红线”等模块,确保令行禁止;开设“提级呼叫”功能,跨级协调解决基层遇到的难题,实现有呼必应。  

海珠区将进一步发挥综合指挥调度平台的枢纽功能,健全完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工作体系,聚全区之力助推海珠实现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下一步,海珠如何深化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海珠区委组织部:今年,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试点、典型带路”,构建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一是健全“令行禁止、有呼必应”责任体系。认真总结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的疫情防控责任体系经验做法,对建立党员先锋队、党员突击队、组建临时党支部等经验做法进行提炼总结,形成制度机制;同时,也要补短板、强弱项。二是加快建设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下一步要多站在方便基层和群众的角度去设计平台功能,坚持边建边改边提升,把平台功能做得更好更优更便利,真正把平台用起来、把作用发挥出来。三是进一步健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去年,我们开展了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工作,各社区在职党员在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等重点难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区委组织部会继续压实此项工作,出台相应的目标管理办法,各街道、各单位要继续抓好任务落实,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健全结果反馈、使用机制,继续推动在职党员在社区的大事、难事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案例  

从入住到回家  

党建专班全链条服务传递海珠温度  

当下,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其中入境人员服务保障工作是重点之一。对此,海珠坚持“党建引领、部门联动、社区管控、暖心服务”,严格落实入境人员集中医学观察全链条闭环管理,从入住到回家全程感受海珠温情服务。  

自3月起,海珠区定点隔离酒店需求激增,如何快速选定符合条件的酒店、完成业务洽谈、解决酒店防疫物资短缺困境,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海珠推动地区党建网格合力解决问题,通过“独家访”“联合访”“领导带队访”等调动各级网格资源,快速对全区470余家酒店进行大数据摸查和业务洽谈,落实定点酒店。  

为实现机场—酒店高效衔接,海珠组建了由“卫健+公安+志愿者”组成的接机“三人组”主力队伍,全方位应对转运过程中防疫、流调、医护、安全、翻译等工作场景需要。  

“最难忘3月27日新的接机模式,彻底颠覆了我们的既定流程。”海珠区科工商信局负责入境综合调度的吴铭宁说,“整个团队通宵不眠,一遍遍‘头脑风暴’,数十次场景推演,对每一个数据都锱铢必较,终于将接机转运流程图、转运计划表、岗位人员分工全部敲定。”截至6月28日,累计派出党员先锋队3人小组388组,出动1164人次,累计安全转运入境旅客7765人。  

“尽最大力量实现病例—专家—资源—救治‘四集中’,才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做好健康监护。”海珠区卫健局肖轶说。为让健康管理人员安心留观,海珠还创新地提供了中医特色服务。  

“区公安分局每天安排安保力量42人次,一天分三班,每班14人,”探索建立了整套隔离酒店安保流程的南洲派出所民警曹光亮介绍,“同时协调酒店方每个班次再安排3名内保人员协助视频巡查,24小时做好酒店定岗定点安保措施。”  

当留观结束后,针对转出人员不同目的地,党建服务专班还提供了一份“接连海珠”的回家保障,及时对接当地防控政策,制定个性化交通指引,并帮助不熟悉手机操作的老人订车票、机票,安排交通。  

“是你们的热情细心服务,让我感受到公平、温暖的对待。”梁女士抱着一个多月大的婴儿,向送行的专班党员麦倩萍挥手告别。  

此外,党建专班还得到了“青春势力”的加入。如海珠区组建区直机关派出党员突击队,并组成“党员+团员青年”战疫志愿突击队36支,组织3849名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防控、外语翻译、协助转运等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截至6月28日,海珠共抽调600多名党员干部、组建30个临时党支部、组织800多名工作人员参与相关国家入境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累计接收集中医学观察人员7765人,组织市内其他区、外市旅客转运160人。

来源:南方日报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陈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