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管: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
语音播报

今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进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超大城市的管理工作需要科学、精细的“绣花功夫”,方可助力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不断开拓创新,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形成共识,通过党组织凝聚城市管理的合力,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市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炫酷的舞蹈、神秘的魔术、有趣的问答,将一场活动推向高潮……这是近日在增城万达广场举办的垃圾分类快闪活动,新颖多样的宣传方式让现场的群众对于垃圾分类知识记忆深刻。  

城市管理重“精度”,城市生活才能提“温度”。近年来,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诸多难题,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下简称“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鼓舞党员领导干部以坚强的决心、坚定的信念、过硬的作风迎难而上。  

在垃圾分类治理上,提出“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新举措;在违法建设治理上,推动构建“党建引领、制度治违、科技查违、专项拆违、全民控违”的治理体系;在厕所革命上,提出具有岭南特色的“净化、美化、文化、人性化、智能化、生态化、资源化”公厕标准……  

腾空间▶▶

临时党支部建在治违一线  

6月19日上午,增城区超百人集结,执法队对荔城街百花山庄御景园名兰路一处违法建设进行拆除。登记221平方米竟违法扩建成1574平方米,这项违法建筑是属地荔城街执法队在日常巡查中发现的,执法队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取证并向当地国土、规划等部门征求规划意见。  

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是城管队伍的基本功。治理违建一直都是城市管理的热点和难点,直接考验着城管部门管理城市的水平。  

今年是广州市违法建设治理三年计划实施中的攻坚年,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不断完善“党建引领、科学查违、专项拆违、全民控违”的违法建设治理体系,探索工作新思路,吹响治违新号角。  

从2月中旬开始,广州市城管部门便日益强化与各区协调联动,推进全市城管系统“防疫控违”两手抓、两不误。番禺区城管部门的“亮剑”拆违行动,将治违和治水紧密结合,全区各镇街统一行动,多点开拆,拆除违法建设面积超50万平方米;南沙区万顷沙镇举行河涌拆违“百日攻坚”动员会,4台大型钩机“L”型排开,巨臂弯弓,200多名拆违“战士”整装出征,南沙区9个镇街河涌拆违同时启动。  

每一次拆违前的劝导工作和现场执法,党员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拆除白云山“大钵盂”18栋违法建设工作中,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通过成立临时党支部,把市局、区局、街道、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动员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各党员所在单位职能优势,形成“入户动员沟通—签订协议搬离—拆除违法建筑”的工作流程,为拆违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白云山“大钵盂”18栋违法建设、荔湾区桥中二手厨具市场等违建“钉子”先后被拔掉,一些多年来想解决而未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2018年以来,广州市先后拆除违法建设1亿平方米,为社会经济发展释放更多的空间,有力推动了城市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广州市委组织部、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广州构建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党建引领共建拆违,三级联动还绿于民”案例荣获年度十佳案例。  

保民生▶▶

党建共建凝聚合力落实“六保”任务  

位于沿江东路海印桥西侧的海印桥底公厕,绿植掩映,青砖黛瓦,好似景点。越秀区环卫设施养护所党支部书记朱西新介绍,该公厕因为毗邻林则徐纪念公园,临近珠江,每天有大量市民在此范围内游览、健身,如厕人流量很大。而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了厕位的占用情况,给了市民极大的便利。  

“以前这里只是一个小厕所,环境不好,很多设施都旧了。现在这里不仅宽敞明亮,还免费提供厕纸和洗手液,我们在这里锻炼都方便多了。”每天都会来此散步的徐女士大赞厕所改造的人性化和便利度。  

党建不是虚功,必须把党的创新理念落实到具体任务中。为此,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先后推进了“厕所革命”、管道燃气等民生实事,严格落实“六保”中“保基层运转”和“保基本民生”的任务。  

今年是广州市“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坚持将“厕所革命”纳入民生实事全力推进。按照岭南特色的“净化、美化、文化、人性化、智能化、生态化、资源化”公厕标准,截至2020年5月30日,已完成3810座公厕建设任务(新建1124座、升级改造2686座),完成率171.42%,全面实现了“三年计划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目前,各类公厕数量达11277座,中心城区基本上实现了步行20分钟找到厕所目标,较好地解决了市民“如厕难”“难如厕”问题。  

管道燃气问题则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全。6月16日,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正式向广州市城镇燃气行业(管道燃气)应急抢险救援队的授牌,广州市燃气事务中心与广州燃气集团签订《广州市城镇燃气行业(管道燃气)应急抢险救援队共建协议》。随后,广州市城镇燃气行业(瓶装燃气及车用燃气)应急抢险救援队也于近日挂牌成立。  

以往各燃气企业均有自己组建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市城管部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使燃气行业安全管理正式进入市区分级、政企共管的全方位、立体式应急管理新模式。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起城市管理合力。”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燃气管理处处长张刚表示,城镇燃气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正是党建共建的成效,肩负的不仅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还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积极践行安全发展理念,本着便民、惠民、利民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履行燃气管理服务职能,在推进燃气管道覆盖、旧楼加装、瓶改管等工作中攻坚克难,凝聚起城市管理合力。管道燃气覆盖用户数从2017年计划实施前285万户增加到364万户,同时三年来新建高中压市政燃气管道699公里,完成老旧高危燃气管道改造266公里。  

深融合▶▶

聚集垃圾分类合力打造广州样本  

在天河区车陂村的13个出入口测温点,均张贴有一张车陂村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分布图,详细标示了分在车陂涌以西的23个定时投放点。走在曲曲折折的车陂村小巷里,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识随处可见,手机扫一扫,投放点和时间段就自动显示。  

这是车陂街建立“街居—村社—房东—租户”四级联动机制中的一环,全面明晰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屋主及二手房东、餐饮店铺的垃圾分类管理责任,夯实环境卫生兜底工作。  

落实垃圾分类责任人制度确保责任到位,是垃圾分类重要的一环,同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力垃圾分类跑出加速度。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组织党员干部回社区报到,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配合社区做好城市管理日常工作。  

“分类细不细,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靠领头羊。”为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实际业务展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还推动基层党支部与当地企事业企业、燃气集团党支部等开展结对共建,建立党支部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协商,创新12步工作法解决垃圾分类“老大难”问题。  

2019年,广州市参与社区垃圾分类服务的党员达15万人次,全面覆盖全市实施垃圾分类的社区。基层党组织带领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妇女、老干部等群体共同参与,日常入户宣传300余万户,“全民行动日”活动8179次。  

在各级党组织的推动下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市5908家机团单位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市174个街(镇)1580个社区施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全市所有居住小区全部完成撤桶下楼,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2.5万个分类投放点位建设日趋完善,有力破解了自2014年以来的“撤桶难”困境。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设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城市,广州提出了“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新举措。7月1日起开始实施《广州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奖励暂行办法》。广州市将每年开展一次奖励工作,奖励单位1000个,家庭2000户,个人3000人,奖金分别为3000元、1000元和1000元,还可获得志愿服务时数,依照广州市有关规定作为来穗人员享受积分制服务的积分。  

■对话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陶镇广:  

推进城管大党建互联互动  凝聚城市管理合力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在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前所未有的管理难题。如何发挥党建引领带动作用,破解城市管理“顽疾”?近日,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陶镇广。  

南方日报:超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需要智慧,如何通过党建引领增强城市管理能力?  

陶镇广:认真落实党组会议“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并将每季度一次的集中学习讨论自我加码改为每月一次,以期深入开展研讨,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2020年,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创新开展“理论学习巡听旁听”活动和“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学习交流活动,对直属单位党总支(支部)理论学习进行“开门听学、现场督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用党的创新理论,有效保证学习人员、时间、内容和效果“四落实”。  

埋头拉车和抬头看路要结合。深入调研,才能找准症结理清思路。除了理论学习,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党组还围绕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管理、违法建设治理、城管系统依法行政、生活垃圾分类等城市管理重点难点热点堵点问题,深入基层一线听民意、摸实情、找症结,实地调研借鉴国内其他超大型城市经验做法,为后来制定系列城市管理治理措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们还通过搭建市区城管系统党组织共建平台,创新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方式,积极推进城管大党建互联互动,凝聚城市管理的合力破解难题。通过举办“城管开放体验日”活动和“城管家园”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活动,联合10所高校开启“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广泛发动社会公众力量共同参与,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对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起到推动作用。  

南方日报:作为超大城市的城市管理部门,广州市城管如何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助力城市管理?  

陶镇广:在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勇于打破传统党建工作模式,构建“互动、开放、共享”党建工作新体系,充分运用“智慧党建APP”“党建一页通”“新时代城管讲坛”和“政民互动平台”等学习教育线上平台,在移动端、PC端和数字媒体端同时发力,开启线上线下全方位学习模式,方便组织成员随时学习、随地学习的同时,为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学习交流提供舒适空间,为政民沟通搭建平台。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工作。去年,市委发文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党组层面注重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我们创新性推出“实地见学”的学习方式,深入到垃圾分类、违法治理等工作一线。  

南方日报:如何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城市治理中发挥基层作用?  

陶镇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充分重视并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才能保证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近年来,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以基层党支部为基本阵地,以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依托智慧党建基本平台,持续强化思想引领,强化作风培养,夯实组织根基,从思想上铸造拒腐堡垒,从行动上强化担当尽责,激发党员干部攻坚克难的勇气与斗志。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主办的“身边优秀党员讲故事”主题党日活动,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广州市基层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优秀案例100例”。身边人讲身边事,用看得见的先进激励党员同志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越来越足。  

■案例  

白云山20多年的“硬骨头”是如何啃下的?  

白云山是小长假的首选目的地。如今的白云山,安静整洁。进山通道路面、人行道、绿化及沿线建筑整饰已完成,各门岗次第亮相,不仅开阔美丽,鸟语花香也回来了。  

第一次到这里来的人们很难想象,这里曾遍地都是杂乱的商铺和违章建筑,多个门岗也一直闭而不开。特别是位于白云山红线范围内的大钵盂18栋建构筑物已存在20多年,堪称“硬骨头”。  

上世纪90年代初,白云山西坑村村民在白云山半山腰上的大钵盂小山岗自建民房,加上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员在此置业,逐渐形成了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既无规划许可也无产权登记的违法建筑。  

位于大钵盂的这18栋违法建筑物包含68套房屋,50多户人家,一共涉及500多户常住居民。尤为棘手的是这些违法建筑位于地质灾害点,楼体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倾斜,随时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拆违刻不容缓。  

2019年7月,广州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印发《白云山、麓湖、越秀山及周边还绿于民三年环境整治行动计划(2019—2021年)》,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整治规划的要求和总体原则。  

在拆除白云山“大钵盂”18栋违法建设工作中,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通过成立临时党支部,把市局、区局、街道、社区党员干部群动员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各成员所在单位职能优势,形成“入户动员沟通—签订协议搬离—拆除违法建筑”的工作流程,为拆违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我一直住在那里,拆不完我就不回来了。”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治违督导处副处长张志毅是白云山还绿于民的见证者,十多年扎根在广州市治理违建工作的一线,“临时党支部能凝聚组织力量,党员必须先上,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临时党支部的组织下,大钵盂违法建设拆除工作专班分成三个工作小组,将“大钵盂”违建区内的50多户居民根据家庭人口、家庭拥有房产数、是否有老人小孩、小孩是否上学等实际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由每个工作小组进行包干。  

居民白天不在家,工作小组就晚上登门;居民工作日不在家,工作小组就周末拜访……张志毅回忆,工作小组为居民们普及法律知识、说明安全隐患,历经前前后后12轮艰苦谈判,居民的态度终于有所松动。  

为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工作小组坚持“一户一策,因地制宜”,切实考虑居民的合理诉求。因小孩高考,而暂时学籍不能变动的,工作小组向教育部门协调保留考生当地学籍参加高考;因新房装修,暂时无处可去的,工作小组联系宾馆作为住宿场地;有老人难舍白云山新鲜空气的,工作小组请老人的子女出面协助做思想工作,说明山下的便利……就这样,谈好一户搬离一户,在预定期间内,白云山大钵盂违建区所有居民如期搬离。  

“想拆一平方米都不容易,难的不在于拆,在于要解决因拆违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是为了他们好,他们还是能理解的。”张志毅说道。  

如今,“大钵盂”已成为遍布绿草的小山包,昔日违建完全没了踪影。白云山七大门岗拆违、改造工作已全部完成。10个次门岗已经完成拆违工作,下一步将改造提升,完善白云山慢行系统。一个全新的白云山,不日将全新亮相。

来源:南方日报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陈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