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峰扯开自己衣襟,也现出胸口那张口露牙、青郁郁的狼头来。两人并肩而行,突然间同时仰天而啸,声若狂风怒号,远远传了出去,只震得山谷鸣响,数千豪杰听在耳中,尽感不寒而栗。‘燕云十八骑’拔出长刀,呼号相和,虽然一共只有二十人,但声势之盛,直如千军万马一般”——金庸名著《天龙八部》里的这段描写,将萧峰挑明自己契丹人身份的场景,写得气象万千。
约1000年前的那个北方游牧民族,以及他们建立的草原王朝,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与南方的五代、北宋长期对峙、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16日,“契丹印象——辽代文物精品展”在广东省博物馆正式开放,包括黄金面具、琥珀璎珞、鎏金捍腰等重磅文物在内的128件/套文物,展现出契丹文化的彪悍雄浑。
面具的主人 是萧太后的孙女
陈国公主面具,也就是著名的黄金面具,长20.5厘米,宽17.2厘米,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它是一件丧葬用面具,出土时覆盖于陈国公主面部。整体用薄金片锤击成形。面具制作精细,周边有33个穿孔,用细银丝沿着穿孔将其与头部网络连缀起来。
1985年7月,奈曼旗青龙山镇修建大苹果基地水库时 , 发现一处辽代墓地 , 当地文化部门及时派员进行了调查和保护 。1986年6至8月间 ,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已暴露的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 , 其中第3号墓为辽陈国公主与附马萧绍矩合葬墓 。这是到当时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 、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大贵族墓葬 。 随葬的大量物品 , 有超过3000件是用金、银、玉、琥珀、珍珠、水晶等贵重材料制作的 , 是极为罕见的珍 贵艺术品。此外已往在辽墓中出土的带铃和马具 , 多数难于恢复原状。此墓中出土的用银片制作的鞢躞带、马具,则完好地保持了原状,为今人了解这马背民族的生活与征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陈国公主在《辽史 》中没有记载 。根据墓志 , 她去世于开泰七年(1018) , 时年十八岁 。根据墓志记载可知,她的祖父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儿子“人皇王 ” 耶律倍 , 她的祖母萧燕燕,就是著名的萧太后。她的父亲是秦晋国王耶律隆庆 , 而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即是她的伯父。根据史书记载 , 萧太后对耶律隆庆极为宠爱,曾允许他在当时繁华富庶的宝地——南京地 区(即今天的北京)定府生活 。其生活的豪奢程度甚至超过了其兄、圣宗皇帝 , 权倾朝野 。陈国公主是正室嫡出 , 身份尊贵。初封为太平公主 , 后晋封为越国公主 , 死后追封为陈国公主 。在她病重期间 ,“圣上亲临顾问 , 愈切抚怜 , 诏太医以选灵方 ”,表明圣宗对她的关心。驸马萧绍矩为泰宁军节度使 、检校太师,是萧太后的侄子,祖父萧思温乃是辽四世元老,且有援立景宗皇帝之功。两人的婚姻属于辽朝最盛行的甥舅婚。
辽代黄金面具 所见仅此一对
合葬墓中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即是两位墓主面部所覆的黄金面具。
据当时的考古发掘简报说,过去在辽墓中曾发现过一些银或铜质的面具、铜丝网络等,但都规格较低或不够完整 。此墓中发现的两套山金花银枕 、鎏金银冠、金面具、银丝网络、金花银靴组成的殡葬服饰,完整地体现 了契丹大贵族的殡葬习俗 。专家介绍,契丹贵族死后入葬时,面部覆金属面具,一般按照墓主人样貌打造,并区分性别和年龄,身着银丝或铜丝网络。不同质地的金属面具和网络代表不同的身份地位。
在目前所见的60多件辽代金属面具中 , 唯独在陈国公主驸马的合葬墓中 , 出土了两套黄金面具,以及银丝网络。可见墓主身份之尊贵。而陈国公主和驸马生活的年代,正是辽第五、第六位皇帝景宗、圣宗当朝期间,是辽的鼎盛时期,国力雄厚。综合各方面因素,使用黄金面具也就并不奇怪了。
那么契丹人使用面具的风气起源何处呢?对此专家们众说纷纭,但各种说法都有待更完备的材料来证明。无论如何,金属面具是契丹人比较特别的一种丧葬制度 , 体现了这支游牧于中国北疆的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文 化 。研究者言,辽代的葬俗总体上以本民族的树葬加火葬为主体,既保留有本民族的原始特征,又广泛吸收接纳中原汉地文化的内容 , 和西域异族文化因素。这些金属面具和网络, 一定程度上是契丹贵族身份的象征。
76件一级契丹文物精华尽出
本次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和内蒙古博物院承办,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 、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等单位协办,是一次集纳了两地多家代表性博物馆馆藏精华的大展。展览共展出吐尔基山辽墓、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耶律羽之墓、小王力沟贵妃墓、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等出土的文物精品128件/套。文物类别多样,包括金银器、铜铁器、陶瓷器、漆木器、丝织品以及玛瑙、琥珀等多种质地。文物级别高,珍贵文物达11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76件/套,陈国公主面具、驸马琥珀璎珞、双凤戏珠纹鎏金捍腰、鎏金高士图银杯、彩绘贴金七佛木雕法舍利塔等重量级文物皆悉数到场。文物级别之高,品类之丰,为近年来同类展览之少见。
展览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草原帝国”,通过鸡冠壶、马具、捺钵用具等,重点展示契丹民族转徙随时、朔漠穹庐以及马背民族的游牧文化特色,同时展现辽颇具特色的四时捺钵和五京的政治制度。
第二部分“幽幽文明”,通过服饰类文物、文房用具、佛教文物以及著名辽墓出土文物等,展示辽在服饰配饰、文化娱乐、佛教信仰和厚葬习俗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第三部分“多元兼容”,通过陶瓷茶具、金银器、玻璃器等,展示宋辽交往,尤其是澶渊之盟后文化互通的历史,以及辽在草原丝路上留下的深刻印迹。
展览充分利用数量丰富的辽代壁画营造形象生动的展厅氛围,同时辅助展示和说明文物,可收“图像和文物互证”之效。展览有效运用三维技术进行重点文物的辅助互动展示,并结合动画、纪录片等多媒体手段生动诠释有关主题。
主办方介绍,在“一带一路”战略正在积极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广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作为海上丝路和草原丝路的重要区域,结合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分别遴选“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和“契丹印象——辽代文物精品展”进行此次文化交流,可谓匠心独具、意义深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王维宣 卜松竹
(部分图由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王维宣
通讯员:黄苏哲 凌浩翔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