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四年五月初三日(1647年6月5日)的一则记录,开启了210年前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序幕,而时隔210年后的今天,广州大典丛书《清代广州十三行编年史略》也从顺治四年这一历史时间点开始,以长达120万字,详实地记录广州十三行风云翻滚的独特风貌。
广州大典丛书《清代广州十三行编年史略》(全四卷),便是以发生在清代与广州十三行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内容,以编写体例采用条目编年体大事记略方式,按照年月日书序逐条记载,从第一卷顺治四年至乾隆二十一年(1647—1756)“从清初海禁到开海贸易”、第二卷乾隆二十二年至乾隆六十年“一口通商政策与十三行制度”、嘉庆元年到道光十年(1796—1830)“十三行行商的起落与沧桑”、再到第四卷道光十一年至咸丰六年(1831—1856)“鸦片战争爆发与十三行制度终结”。
全书纵贯十三行的210余年风云,配以珍贵图片280余幅,完整记载了从清代广州十三行发展的兴衰脉络和历史风貌。当时清政府为什么对广州格外青睐、为什么会留下这一扇特殊的中外贸易“南方窗”、为什么十三行商人能成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之一等一连串历史问号,犹如像胶片中的光影,一幕幕地晃动,一幕幕地解密。
书中有关中外贸易交往中的每一段记录,都是不可忽视的小细节,其旁及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艺术、医学、宗教、城市建设、社会习俗等,犹如一颗颗小珠子,串成了一条闪闪发光的珠链,光华闪耀。随意翻开书,一节节记录,一颗颗珠子,让人读来,沉实有趣,烙印深刻。
壮观的“万国来朝”,便是其中有趣的景象之一。
通草纸水彩画图,作为十三行外销画,在当时更是风靡一时。通草是用通脱木(别名通草)的茎髓加工而成的纸张。这种纸质地洁白,欧洲人称之为“米纸”。通草纸洁白坚韧,非常适合展现水彩的颜色,绘制通草画的颜料采用矿物质颜色混合明胶,着色于通草纸上,经过光的折射,能够呈现出如玻璃马赛克般的鲜艳亮色。
19世纪通草水彩女乐师图。图源:十三行博物馆
书中不乏通草纸水彩画图与外商的记载。第三卷嘉庆元年1976年二月十三日(3月21日),记录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成员范罢随美国商船达到美国,带去1700张通草纸水彩画。“这批通草纸水彩画分成38卷,主题包括有港口图、风景、广州及其附近的风光、贸易情况、船舶、鸟类、昆虫、海关面貌、商人肖像以及航海图、地图等。”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记录了美国费城商人小罗伯特·华恩在广州贸易期间,十三行街区附近的外销画室有同呱、小同呱、富呱、发呱、林呱等五家。这些记录,文字简短,但内容厚重,透过一幅幅外销画,很清晰地见证到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外国商人的密切关系,也正是这一种密不可分的贸易关系,促成了十三行的繁华与兴盛。
历史有兴盛,也会有衰落。随着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从广州一口通商变成五口通商,繁华的十三行,终究成了一缕烟云,《清代广州十三行编年史略》一书至此也画上了完美的符号。但十三行燃烧过的210年辉煌,经过专家学者们的努力,却在120万字的记录中,让历史找到了回音,完整地流传和铭记。
【文 微社区e家通记者 潘小娴】
【图 荔湾区融媒体中心 张荣、王誉臻、张铭健 部分图片来源于十三行博物馆微信公众号】